北野武的暴力和澄澈:以幽默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转载 网络  2018-02-19 09:47:17  阅读 1698 次 评论 0 条

 

内容简介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作者简介

北野武 Takeshi Kitano,日本著名导演、演员。194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26岁成为漫才演员,以其无厘头的辛辣和黑色幽默成为日本80年代喜剧热潮的灵魂人物。之后更涉足广播电视、电影和出版,佳作频出。主要电影作品包括《花火》《坏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等。主要文字作品有《浅草小子》《毒舌北野武》《菊次郎与佐纪》等。

姜向明日本静冈大学欧美文学系毕业,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嗜读外国文学,长期从事文学翻译与研究,译文多次发表于《外国文艺》《译文》等杂志。

书籍摘录

在学生时代,我觉得死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怕死,说什么也克服不了这种心态。

从高中到大学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思考“死”这个问题。那时的我,可说是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细微的声响或什么东西的影子都会令我这个胆小鬼吓出一身冷汗,就像是深更半夜独自行走在墓地里。这次的咳嗽好像不太正常,身上的某个地方长出了一个小小的瘤,诸如此类的小事都会令我忐忑不安,担心起自己会不会是得了癌症。

如果就这么一命呜呼了,那该如何是好?

我每天都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

初中的时候,棒球队里有名队友被一辆土方车轧死了。对我来说,那是第一次在现实中接触到死亡。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京浜东北线发生了一场事故。事故造成了惨重的后果,伤亡人数接近一百五十人,在死亡的乘客中,有我认识的人。

现实中的死亡,对我造成了超强的冲击。我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认为死是一件伤心事。

听到别人说谁谁谁死掉了的消息,我的心头只会浮现这样一种想法:“噢,那个家伙死掉啦。”不管谁死了,这个世界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日子一天天地过,今天和昨天没多大区别,只是那个家伙昨天还在,今天就不在了。

棒球队的那名队友也好,我认识的那名乘客也好,到昨天为止分明还是生龙活虎的两个人,可今天无论到哪里都找不到他们了。就像被黑板擦擦掉了,被擦得无影无踪了。仅此而已。

我深切地体会到:死是多么扫兴的一件事。

我明白过来,人死了只意味着不复存在。既没有什么天堂,也没有什么地狱。再就是,死人会非常简单地消失于活人的记忆中。

话说回来,朋友死了,心里肯定会觉得悲伤。但是说到底,心头也只会浮起“哎,他死了啊”,这么单纯的一种想法。

就算再悲伤再悲伤,就算一连三天夜夜流泪到天明,到了第四天泪水也会干掉的。不论你对逝去的故人有多怀念,活着的人都生活在一个与死者毫无关系的世界里。面对如此肃杀的现实,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哎,他死了啊。”就这么结束了吗?

所以,我特别怕死。但是,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免于一死呢?我还认识一个人,那天他本该在那辆发生事故的京浜东北线上的,但因什么事耽搁了没乘上,结果反倒捡了一条命。人的生死,谁也控制不了,只是命运的拨弄而已。正因为是命,所以没人知道自己哪天会死。这样的想法令我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要是我现在死了,肯定什么也不会留下。世人很快都会忘记,有个叫北野武的人曾活在这个世上,就像落在地上的一滴雨,会被随后一滴又一滴的雨轻而易举地抹去痕迹。

不是害怕被别人遗忘,而是害怕因为自己的人生空空如也,所以就这么轻易地被别人遗忘了。这样就太可怜了。

我还什么都没做呢。人生的乐趣,我还什么都没享受过呢。虽然我打过棒球,但那不等于我打进了甲子园1呀。学习也谈不上很好,也不记得自己享受过什么奢侈的生活。既没有开着车子兜过风,更没有开车搭讪过什么女孩子。我不要就这么死了。什么都还没做就这么死了,我不甘心。

在我身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那种活得有滋有味的感觉。

人死后会变成什么,有没有天堂和地狱,使我感到烦恼的并不是这一类哲学性的问题。我只是害怕,还没有体验到生的快乐,还没有留下任何能证明我没有白活的记忆,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踪影。

虽然我说生的快乐,但那并非仅指快乐的记忆。哪怕是残酷的、痛苦的经历,只要它能让我品尝到活着的滋味,就算是一种快乐。

因为有这种想法,所以当时的我憧憬着要做一名海洋研究员。

那时正是雅克·库斯托1名气响当当的年代。当时我羡慕的是海洋科学家这类人,因为他们能乘上像“深海6000号”那样的潜水艇,下潜到水压高达几百个大气压的黑暗海底,对海底火山和在深海里繁衍的细菌进行考察研究。我向往的是那种和现实利益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为了学问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的活法。因为我觉得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就能切实地体会到我真的在这个世界上活过。

如此说来,当时我所害怕的,也许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想活着。我害怕的是那种既沉闷又无聊的生活。

话虽这么说,但当时的我其实并没有想做什么事,想成为怎样的人,或者说想过怎样的生活这类具体的理想。不过,正因为我没有任何具体的理想,所以我反而更加恐惧了。难道我的一生要在连该做什么好都不知道的情况下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度过吗?

但是,人生充满了讽刺。

为了克服对死的恐惧,我选择了一条相当于自杀的道路。

此前,我已经谈过许多关于我母亲的事。尽管我无法用片言只语来概括,但不管怎么说她都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女人,而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艺术啦,哲学啦,文学啦,她完全不认可这类东西的价值。对她来说,爱好这类玩意儿就是在浪费人生。

现在回过头去想想,她这种看法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甚至是一种可称之为哲学的思想。但是,因为我自懂事起就一直生活在这个家里,所以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客观地将母亲的这种看法视作是一种思想。

我父亲属于典型的下町区1里的手工匠。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已经入了说漫才这一行,所以说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不过,我从小到大和父亲之间有过什么真正的交流吗?我一次都想不起来。我只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曾带我去江之岛看过大海,但那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父亲是个粉刷匠,每天都在施工现场、小酒馆和家之间做三点一线的往返运动,就像敲图章一般千篇一律。他平时是个胆小如鼠之辈,可每天晚上醉醺醺地回到家后,都会对老妈挥拳头。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干活,但我想他挣的那点钱基本上都被他贡献给酒馆了。

因为老爸是这副德行,所以我家的生活全以老妈为中心。日常的吃用开销啦,孩子的升学问题啦,不管什么问题都是老妈说了算。她白天在建筑工地打临工,晚上还在家里接点零碎活,每天都要做到深夜。在那样的年代里,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她愣是把三个儿子送入了大学,一个女儿送入了高中。这么说吧,她就是美轮明宏1的《打夯工之歌》的现实版。

老妈为我设计了一条出路:读完理科大学,然后去大型企业就职。她觉得我不可能有别的出路。而且,老妈的决定在我家里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因此,我在考取了明治大学理工学部的时候,脑子里尽想着我就这么太太平平地念完大学,然后去做个循规蹈矩的工薪族。

也就是说,当时的我是被老妈的各种想法所左右的。

尽管如此,我却像一只生下来就待在笼子里的小鸟,从来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自由,更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受到了母亲的束缚。对母亲来说,应该也从来不会去往这方面想。我这样做都是为儿子好,她肯定是这么认为的。

再者说,母亲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我抚养大,让我上了大学,我是再清楚不过了。我也知道,我哥为我牺牲了自己的学业。所以说,除了母亲的决定外还有别的选择,连我自己都不会这么去想。

不过,我现在觉得,当时自己之所以那么怕死,也许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这个。

因为我被束手束脚地五花大绑着,因为我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所以我体会不到活着的感觉。

而我自己的大脑运作方式,也是相当理科型的。我到现在还觉得做数学题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每当听到别人说起欧拉定理、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什么的,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骚动。如果我做了数学家,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做这样的白日梦。

干起了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过的电影导演这一行后,我有时也会瞎琢磨:那也是因为我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男啊。在写电影台词的时候,我发觉自己就像是在无意识地做因式分解题。

如此说来,我学理科是完全对路的。

只不过,对于大学毕业后登上固定轨道驶向未来这一点,我感觉不到有什么魅力。

我读大四是在1970年。从1960年到1970年,正是大学里的学生运动1搞得如火如荼的时期,运动的起因是安保问题。当时,各所大学都遭到了封锁,授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只要你交毕业论文,学校就会给你发一张毕业证书,当时是这样的一个时代。

而日本社会呢,当时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期,音乐、戏剧之类的文化演出开始大量涌现。于是乎,我基本上不去学校,取而代之的是整天流连在新宿一带的爵士乐茶室里。

说到在爵士乐茶室里聊的那些话题,当时最时髦的是存在主义、萨特和波伏娃,另外还有科林·威尔逊2,在当时也有很高的人气。我记得当时我的书包里也有一本书,是《次郎物语》,但我没好意思拿出来。

对于一个理工学部机械系的大学生而言,存在主义什么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这反而激起了我的向往。再说了,最关键的是,谈谈文学和哲学,聊聊学生运动,可以搭讪到大把的女孩子。要说我能够顺顺利利聊下来的话题,那无非是本田汽车的引擎如何如何之类,而这样的话题女生是一点不感兴趣的。说出来很可怜的,我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另外,成为大学生后,我对这个社会的构造有了一些朦朦胧胧的认识,也明白了接下来如果想事业有成的话,就该想办法进入官僚阶层,还明白了如果就职于制造业,那今后的收入就堪忧了。

如果要跻身官僚阶层,就必须通过高级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果自己大学毕业后,在某家企业里做个工程师什么的,那顶多也就混到个二把手的位置。这样的未来有多大前途呢?我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

当时,还有不少人气剧团(如“状况剧场”2“天井栈敷”3之类)里的演员也会经常光顾爵士乐茶室。这帮家伙都是热情洋溢之人,几杯老酒下肚后会为了不同的戏剧观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还上演全武行。在文化人的世界里,干活从来都不是为了维持生计,但他们居然还会上演这么轰轰烈烈、你死我活的戏码,这对我来说实在算是新鲜事。

当时的我只知道下町区的生活,只见过与战后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为了谋生而玩命工作的成年人,看到这样的场面后,就感觉自己进入了高一个档次的世界。那是因为这个世界有一种令我目眩的文化气息。母亲在战后对我长期灌输的价值观是:理工科大学毕业后,到大企业去就职,这是一条人生的成功之路。但当我在爵士乐茶室里闲荡时,每每会觉得这样的想法实在太老土、太落伍了。

这么说听上去很潇洒,但充其量不过是经常去茶室晃晃,去做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临工,去搓搓麻将赌赌钱,用赌来的钱去买醉,就这么点破事而已。

所以我觉得,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总是低着头走路的。

总是低着头,总是贪生怕死。

对文学、戏剧什么的,我充满了向往。但是,我不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种行业。那我到底应该做什么呢?我会不会这辈子都找不到答案,就这么翘辫子了呢?当时我脑子里尽是这样的想法。

那天,我像平时一样朝着歌舞伎町的爵士乐茶室走去,脑子里还在想着……

现在的新宿ALTA1,以前是一家叫作“二幸”的食品店,有点像现在的大型超市的前身。我从新宿站的东出口出来,穿过“二幸”前面的人行横道,当时我走路的样子肯定也和平时一样:弓着背、低着头,往前走。

只不过,那天我脑子里的思路和平时方向不同。

突然之间,我有了一个荒唐透顶的想法:“对呀,我应该退学。”

我记不清自己的这种想法是打哪儿来的。就像万里无云的天空里突然划过一道闪电,这个想法就这么突然间闪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时我的感觉就像是,站在高楼上准备跳下去自杀。

我的思绪仿佛晃晃悠悠地飘到了天上,就像被毒蛇凝视着的一只青蛙,我陶醉在“自杀”这种甜美的想法里。

我很清楚母亲为了能让我上大学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也清楚,都已经念到了大四,如果这时提出退学,会给母亲造成多大的打击。

这样做,就意味着抛弃了把我抚养成人的母亲。对母亲来说,哪怕是突然听到我猝死的消息,估计也不会比这个更惊讶了吧。对我自己来说也差不多,如果我不是在心里打定主意自己已经是个死人,这样的话我是绝说不出口的。所以说,我这里说的自杀不是什么文字游戏,对我而言,它就等同于真正的自杀。虽然等同于自杀,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是唯一明确的答案。

就这样,我下定决心要退学。

那时候,我一边走在横道线上,一边抬头望着新宿的天空,湛蓝的天空一片晴朗,就像我以前从没见过、今后再无缘见到的那样。我感觉眼前的景物全都清澈澄明,就像一阵劲风吹散了此前一直盘旋在我头顶上的那团乌云。

至少在那一刻,我对死的恐惧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听说在狼或狐狸之类的动物世界里,母亲一旦完成育儿,就会把自己的孩子赶出巢穴,而且那架势简直就像在和想要侵入地盘的敌人交战一般。在这之前,母亲会精心地照料孩子,就像孩子的生命比自己的更宝贵。可是在那一刻,母亲甚至会撕咬自己的孩子。

我不知道母狼或母狐狸这么做是否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如果从人类感情的角度来考虑,那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独立地走上社会,而狠下心来这么做。但真相也许没那么复杂,也许只是母狼或母狐狸在某个阶段打开了身体里的某个本能开关,然后在脑子里自动生成了将自己的孩子视作敌人的程序。

如果理查德·道金斯1的“所有生物都是基因的交通工具”说的没错,那么与其依赖于母爱这种不确定的感情,还不如建立一套本能的机制,这样反倒能够确保育儿的成功。因为用这种方法,遗传基因的存活概率会大许多。

不过,对于狼崽子或小狐狸来说,不管真相是哪一种,其差别都不大。因为不管哪一种,其结果都是到昨天为止还在这个危机四伏的自然界里保护它们的母亲,今天却成了最凶狠的敌人向它们扑来。它们的心里,一定会感到一种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惊恐。然后,它们会明白一个道理:要活下去只有靠自己。

遗憾的是,在人类的育儿过程中,这样的程序已经退化掉了。即便如此,古人还是有行冠礼的仪式的,虽说现在也有取代它的成人礼,但谁都知道它没有任何用场。

回头说我自己吧,我觉得,要不是在那个阶段对死亡那么恐惧,我是不会做出那种决定的。那样的话,也许我这辈子都飞不出我的鸟笼,这辈子都行走在母亲为我铺设好的轨道上。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所感受到的死亡恐惧,也许就是他独立成人的本能开关。至少,我的情况正是这样。

从根本上说,如果我就这样走在母亲为我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上,其结果也不一定就是不幸呀。只不过,这样的话这世上就会少了一个叫作北野武的艺人,只有这一点是明确无误的。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死后会怎样,死后就知道答案了

我不知道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存在了几百万年,但我知道没有一个人是长生不死的。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死。如果说这是一场竞争,那么谁先达到目标谁就赢了。如此说来,赢家就是早死的人。就连释迦牟尼不也说过,活着就是受苦。照这么说,一生下来就死掉的人可算是最幸福的人了。因为他无须经历人生的苦难。

所以说,人不是越长寿越好。

万事万物,根据你立场的改变,你的看法及它们对你的意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我在某本书里看到过下面这则故事。在某座山的山脚下,有祖孙二人在那里养小斑鸠,在那座山的另一边,有另外一对祖孙在养雏鹰。后来小斑鸠和雏鹰都长大了,都学会了飞。某一天,它们都被放飞到空中。之后呢,那只鹰把斑鸠给吃掉了。

在大山的这一边,祖孙俩因为辛辛苦苦养的斑鸠被吃了而痛哭流涕,而在那一边的祖孙俩却欢天喜地的,因为那只鹰第一次学会了捕猎。明明是同一个现象,而在山的这边和那边,人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说起来不可思议,但人生的悲欢离合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原本都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而把喜悦或悲哀的色彩添加上去的,是人的行为。

最近总是听到小孩子被欺负、被排斥、被孤立,然后自杀了的事情。我们先不说欺负怎么怎么的,被排斥被孤立后就活不下去,我觉得最近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也就是说,孩子们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里的一员,这事要比生死来得更为重要。而大人们也从来不会教育他们说,一个人即便没有朋友也照样活得下去。

讲究人性、重视个性是现代社会的特征,说是这么说,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在现实中,个人埋没于社会,个人的生命也沦落为社会这个巨大机械上的一个小零件。而且,这个小零件可以被无数其他的零件取代。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反过来强调个人主义,会不会是这个道理呢?我觉得,在个人自由遭到极度限制的战争中,个人意识反而会突显出来。

战争结束了,人自由了。

但是,自由了的人对自由了的自己却感到极度的不适。“随便什么事你都可以自由地去做”,听到这样的话反而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所以,想找个领导,不论是谁都好,然后跟在他后面做事,想削尖了脑袋混入某个朋友圈。

因此,自己究竟是谁、去寻找真我什么的,成了现在年轻人的主题。难怪骗人的算命先生会拼命拍你的马屁,说你会成为如何如何的一个人。就好像,如果没人告诉你“你是何许何许人”,你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似的。年轻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断地被一些歪理连篇的宗教呀教主什么的欺骗;口吐“没有用钱买不到的东西”之类庸俗之语的守财奴会变成年轻人眼里的英雄;小孩子会选择自杀,等等等等。这些在根本上都是同样的问题。

基本上,在当今社会里,人生是什么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呀之类的话是说得过多了。于是,年轻人就强迫性地对这些话题产生了观念。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说这种话的大人不好。本来嘛,连他们自己也绝对没弄清楚生与死的意义呀。是不是真的有天堂和地狱,上帝是不是真实存在,从来也没人证实过。在如此混沌不清的状况下,要让你去寻找什么生的意义,谁都会觉得疑惑不解。仅靠自己的能力就能摆脱这种疑惑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

当今社会,人们会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去研究如何把人类送上火星之类的事情,但我觉得与其研究这些鸡毛蒜皮,还不如把人类的智慧全部集中起来去研究生与死的意义呢。把这些项目组的经费拿出来,让全世界的学者共同研究这一问题,说不定哪天就能找到答案了。

宗教这种东西之所以会产生,也是因为人类不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而已。

如果没人觉得死是一件恐怖的事,宗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人们为什么要依赖宗教,最大的理由就是对死的恐惧。因为没人知道人死后会进入怎样的一个世界,所以才会去相信告诉人们死后会如何如何的宗教。然后,天堂与地狱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了。听我这么说,肯定会有人说“那你是个不信教的人啰”。说实话,我确实不信,但我也没有全盘否定宗教的意思。我只是觉得,通过布施、捐献什么的就可以进天堂,完全是人编出来的无稽之谈。我不是说所有的宗教都是这副德行,但过去确实有靠这样的说辞来大发横财的。

但是,在我们懂事之前,心里就已经被烙上了天堂和地狱是有的、上帝这种概念。在我们考虑信仰或不信仰基督教、佛教什么的之前,已经从身边的大人的嘴里获得了这样的概念。

在我们思考、讨论有没有上帝的时候,其实已经把上帝的存在作为前提了。除了上帝以外,难道就没有别的说法了吗?但是还真没有别的说法,要把上帝这种概念从我们的大脑里赶出去,基本上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这种说法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那么即便我们不完全信教,在我们心底的某个地方也一定会留有“你不能说上帝是绝对不存在的”这样的想法。确切地说,基督教所谓的上帝对我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以前的日本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还是这种说法更合我意。你想做什么是你的自由,但老天爷随时都在那里看着,我觉得这样,从人和上帝的关系的角度来说,是最为理想的一种距离。

再者说,不论你是否相信上帝的存在,等你死后就知道确切答案了。

人死后会怎样?谁都不知道。也听别人说起过“我见过死后的世界”之类的话,但其实那不是真正的死亡,只不过是无限接近于死的一种状态。一个人如果真的死了,那么他在肉体被消灭后,就再也不会返回人间了。

总之,真实情况是,对“死后会怎样”有过实际体验的人是一个都没有的。

但是,无论是谁临了都是要死的。死是恐怖的,但换个角度说,死也是有趣的。至少,死了就知道“死后会怎样”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确切地说,应该是有可能知道吧。

因为,死后也有可能什么都不知道了。人死后,回到了七零八落的元素状态,别说什么知道不知道了,可能连存在本身都消失了,这样的看法也是有的。

对无论什么事都想寻求答案的理科男来说,这样的结局应该算最可怜了。“结局就是没有答案”,这样的回答也许没错,但我希望不要这样。

不过,虽然这样的结局很可怜,但我还是觉得这种可能性最大。

这么说吧,从理科的角度考虑,这个结局就是回到了虚无的、元素的状态。如果说,人的意识说到底也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当人死后变成七零八落的元素时,意识也就不存在了。

我不相信恐山的巫婆能够把亡灵唤回人间这样的传闻。幽灵呀鬼魂什么的,应该都是人类想象的产物。原则上我就是这么考虑的。但是,我的信心也并非那么坚定。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我还会不时地冒出“说不定怎么怎么的”那种想法。我看了一本高端物理学方面的书,书里提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时,写了这么一句话:“一切事物皆为振动。”如此说来,人的思考也是振动,灵魂也一样,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一种振动,照这个思路考虑下去的话……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向宇宙空间释放电波,所以有人说地球是最喜欢嚼舌头的一个星球。这种电波就是振动,不是物质。非物质的东西,在这个宇宙中确实存在啊。如果是这样,那么在作为物质的肉体消亡后,人的灵魂会不会以这种振动的状态存在呢?如果你说这话是无稽之谈,那我也无话可说。

但是,至少来说,死亡就是一种赌博,让我们来赌一把这种荒诞无稽的想法是对还是错、人死后是有灵魂还是没有吧。

从这个角度考虑,死也蛮有趣的。

喜欢无忧岛网?请直接搜索引擎——无忧岛网即可找到我们,并通过浏览器打开(不要使用微信浏览器)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15482.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