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不高效

转载 网络  2018-05-24 19:25:05  阅读 1261 次 评论 0 条

 

作者:严文华 来源:读者
 

 

时间的排位

  我曾带过中法学生混合的班级。开学初,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了小组作业,每个小组里都有中国学生和法国学生。有一个小组成员做得不好,整个小组的成绩都会受影响。公布成绩后,小组的中国学生找到我,说:“不是我们不努力,是法国学生太不给力!”最终我弄清楚了,中国学生习惯把学习排在第一位,他们早早就和法国学生商量一起碰面讨论。法国学生则把个人事务排在第一位,中国学生提出的碰面时间,法国学生总有事——要见朋友、要逛街、要泡酒吧,甚至还有人说早上要睡懒觉,没法上午见面。最终,一次面都没有见成,只能通过邮件分配任务,然后由一个人做整合。中国学生对此非常不满。我找法国学生询问,他们说:“我们很忙的。大家很难找到统一的时间。每个人的安排都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碰面?中国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安排碰面,直接分工不是挺好吗?如果早一点分工,我们小组肯定会做得更好。”

  在中国,不论做什么,电话铃声响起,人们通常会中断手头的事去接电话。而在德国则不同。一次我去友人家做客,他们请我吃早餐——他们家只有早餐是讲究的。我们一边吃一边聊天,早餐时间拉得很长。这时,房间座机铃声响起,男主人看看女主人,女主人挑挑眉毛说:“不论是谁,都没有权力打扰我们和客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万分惊讶地看到,他们一直待在座位上,听任电话铃响个不停。最终电话安静下来,大家又开始聊天。在中国,我无法想象自己不接家里的座机来电,因为通常只有熟人才会有家里座机的电话号码。

时间的弹性

  中国人眼中的时间是有巨大弹性的。

  决定这个弹性的关键因素是人际关系。关系不好,话不投机半句多;关系好,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很多中国人的聚会或约会,只确定开始时间,不确定结束时间。氛围不好,自然早点结束;氛围好,宾主欢饮达旦。这种时间弹性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充满灵活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人的时间。德国人的时间是用分钟作为基本单位的,不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家庭主妇,人人都有一个日程表,每天的活动尽可能按照日程表运作。学生想见老师,不能直接敲开老师办公室的门,而是先和秘书预约时间。

  我刚到德国时需要买保险,看到一个保险公司代理人的办公室,就直接走进去。在中国,有人主动购买保险,保险代理人会喜出望外。但这位代理人问了我几个简单问题后,告诉我:“对不起,我现在不能接待您,因为您没有预约。您可以先去预约一个时间,然后我们再谈。他们还在等我。”她用手一指,我才发现房间靠窗一侧的椅子上坐了三四个人。

  那时女儿在德国上小学,有一次,我和一位家长商量能否轮换着接小孩放学。她马上掏出一份时间表仔细看完,告诉我接下来的半年她有时间。她是护士,工作不清闲,居然已经知道自己半年内的排班!

  在德国安排事情,必须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开会,必须写清楚几点几分开始,几点几分结束。写的是九点五分开会,那九点五分是会议开始的时间,而不是與会者到场的时间。之所以不是九点整开,那肯定是因为之前的会议刚结束,需要五分钟整理会议室。

  我有一次访谈一个企业高管,提前和他约好了时间。访谈时我发现,他讲的内容很有深度,就多问了几个问题。快结束时,我还有几个问题没问,就试着与他商量能否延长几分钟。他微笑着摇摇头说,安排好了时间,所有的活动都需要按时间进行。

  不光大人,孩子也有明确的时间观。女儿上一年级时,邀请小朋友们来家里玩,我提前和家长们说好了几点几分接。到了时间,家长们准时出现,孩子们正玩得起劲,一个个满头大汗地疯跑。我正要跟家长商量是否让孩子们再玩一会儿,孩子们已经满头大汗地跑到家长跟前,没有吵着闹着不肯回家的。

做事的高效

  中国人会同时做好几件事,人们把几件事齐头并进看作高效。常有人身兼数职,参与到不同的项目中。在中国,我常遇到一心多用的人,他们一边在电脑上敲字,一边通着电话,眼睛还瞄着桌上的文件。有一次,我去一家公司办事,接待人员正在接电话,她一边讲话,一边用眼神示意排在我前面的人把文件递给她,翻看文件后,她贴写了一个编号,放到旁边的柜台上,再示意我把材料递给她。她同时还在记录电话信息。她一个人同时接待了三个人!

  德国人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同一时间只接待一个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最高效的。

  在德国时,我有一次突然生病,但我知道没有预约可能看不上病。犹豫之下还是给私人医生打了电话,接待员告诉我:“您可以来,如果您非常不舒服,我可以请医生先帮您紧急处理一下,但只有医生看完上午的预约病人后,才有时间给您看病。”我赶过去了。医生让护士给我测体温,发现我发烧后让我进观察室躺着休息,两个多小时内她巡视过一次,停留了一两分钟。她坚持同一时间只服务一个病人,而且严格按预约顺序来。

  在德国的服务场所常能看到这种场景:接待员为前面一个客人办入住时,要等办完所有手续后才会接待下一个客人。而在中国,等待打印的时间,接待员会办理下一位客人的业务,等打印完毕,顺手撕下来交给等在一旁的上一位客人签字。两位中国客人对此都没有意见,但德国客人也许就会非常不满。

  在中国,一个人身兼数职,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常用“能者多劳”来解释。校园里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会参与各种项目,被大家视为能人。但在德国人眼中,却不是这样。

  在给一家中德合资企业做校园招聘时,没想到德国面试官看到应聘者经历丰富的简历后,会充满怀疑地问应聘者:“你大学期间参加了这么多项目,花了很多时间,但这些项目相互间都没关联,你真的知道你想要什么吗?”回答“因为这些项目很锻炼能力”的应聘者都没通过,反倒是一个不起眼的应聘者脱颖而出。她没做过太多项目,但每个项目和她的目标都有明确关系,而且她提到了自己的爱好:长跑。这一爱好本属常见,但在面试官们的提问之下,她的这个爱好为她加分不少。她谈到大学三年多从未间断过长跑。谈起这个爱好,她讲了很多感受,最终拿到录用通知。德国面试官觉得她目标明确、做事专注,有毅力和持久力,而且她会管理时间,能有效利用时间。

  这件事情也反映了中德两国人在怎样做才是高效这一点上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中国大学生和面试官都认为,大学生要有丰富的实习经历;德国人则看重做事情的专注度,认为在一个时间段内做好一件事就是高效。

  (张秋伟摘自《大学生》2017年第8期,喻 梁图

关注并使用“百度APP”访问无忧岛数码家电,各种价格便宜大牌精品数码产品等你发现~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22129.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