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大国的小招儿

转载 网络  2018-05-24 19:33:19  阅读 1531 次 评论 1 条
 
 

  大清,外国人称之为“大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英国的马戛尔尼伯爵率领使团来华。尽管他们与中国做了100多年的生意,但很少有人真正踏上过这片土地。一开始,英国人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使团中有人详尽地做了这次旅程的记录,他们本来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是“世上最美、人口最多、最昌盛的王国”。结果,所到之处,“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去京城的沿途,都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1793年6月19日,英国使团在澳门停泊数日后,便北上天津,前去觐见乾隆皇帝。他们刚一上岸,便被前来迎接的中国官员赠送了几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英吉利贡使”几个大字。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员也把“礼物”改成“贡物”。

  在这一大堆礼物中,有一种武器,是英国最新式的速射炮。为了显示其威力,马戛尔尼还让随从演示如何使用。可是,陪同的大清官员爱答不理的,一副不稀罕的样子。

  其实,清朝满朝上下,没有人见过这种炮,即便出于好奇,也该观赏一下。但是,如果真的表现出好奇来,就有可能丢了天朝大国的面子。就为这个,哪怕硬憋,也得装着不稀罕。

  然后,这些速射炮就被装进箱子,放在圆明园的仓库里,再也没有见过天日。后来大清朝先后两次跟英国人交手,都没有人想起把这些炮拿出来派上用场——当然拿出来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会用。

 

 

  鸦片战争,大清朝被打败了,不得已跟人家签了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还要“五口通商”。条约白纸黑字,不遵守不行。但是,为了天朝大国的面子,洋人能不能进来,还真不好说,因为大清朝有小招儿。

  招数之一是暗示地方官,不允许大清臣民卖给洋人土地和房子。所以,五大通商口岸之中,只有上海因为是个小县城,没有得到最上面的暗示,结果洋人在这里租了黄浦江和苏州河一带芦苇丛生的荒地。其他城市,洋人10年都进不来,福州的英国领事,也只能在城外的草棚子里安身。

  这些小招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不灵了,因为洋人的枪炮太厉害。不过放心,大清朝还有后手。

  跟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的时候,签约的地点放在礼部大厅。洋人粗心,想不出这个地点有什么名堂。但是大清朝的官员心里明镜似的:礼部是管各个藩属国事务的地方,把签约地点放这儿,明摆着是暗示英法不管怎么牛,在我们眼里,还是被视为藩属国——不能明说,就用小动作臊你们一下。

  接下来,外国公使可以进京,要见皇帝递交国书。负责安排此事的总理衙门,让所有觐见的外国公使都走旁门,而且进宫之后,一定引导他们走旁边的偏道。觐见之前,还得在一个破烂的偏殿候着,旁边就是太监们用皇帝吃剩下的饽饽、点心做酱的酱缸,风一刮,味道比茅坑还大。

  当年藩属国的使臣见皇帝,都没这么糟糕的待遇。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你们老外再牛,经过我们这种礼仪上的小招儿的安排,让我们的人看了,自然觉得你们矮了不止三分。

  這里头的小招儿,只有1897年进京的德国公使看出了点名堂。他似乎不肯就范,就是要走正中的道路,引导官想拉他们,人家就提出抗议。结果累及李鸿章,一个劲儿给人家赔礼道歉,才算作罢。

  尽管如此,在大清朝眼里,小招儿对于自己的面子,还是管用的。不管我们在正式的交涉中吃了多少亏、赔了多少钱,只要小招儿看起来让对方中招了,大清朝就觉得老子占到便宜了。至少,面子上好看了。

  (启明星摘自《廉政瞭望》2017年第8期,黎 青图)

如您使用平板,请横屏查看更多精彩内容,本站为无忧岛资讯个人官方网站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22131.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访客
    访客  @回复

    原来阿Q精神是在大清朝的官员身上发端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