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与慧阅读答案

转载 网络  2020-04-22 19:46:29  阅读 3302 次 评论 0 条

①常听说:才子短命,才女薄命。真是天妒奇才?老天让身怀一把慧剑的,总是以锋利割伤了自己的命运?

②乍看世上的例子,你会觉得:有“慧”的人,就真是没有“福”,有“福”的人,总是那么“庸”,所以叫做“庸福”。有慧的人,总是那么“清”,一点慧光,像灵气一般地清逸,如何也不肯在“庸福”上常驻。细想一下,这也不是什么天命注定,实在和才人的个性有关,悲剧是个性造成的。

③才人总是过分焦躁,不能安分,不肯忍受生命的历程是慢慢开展以成其大的。像唐代的鬼才诗人李贺,二十七岁就夭死,他是一位急躁、悲观、激动的青年,自负早熟的智慧与才情,一遇挫折,就对现实否定,对人生绝望,他叫出:“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似枯兰!”才二十岁就忍不住“不得志”了。“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才二十岁就想象秋容满面、老态得可怕了。因为急躁、悲观,所以作诗的时候,恨不能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喜欢将生命作孤注一掷,不相信“安静可以养福”的道理。更不想想,连圣人孔子要到达“从心所欲”的生命境地,也要由“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逐步展开而来。

④才人总是过分敏感,不满现状,以一种叛道精神来与环境对立。如考场被罢黜的唐伯虎,在葬花于药栏东畔时大叫痛哭,后来林黛玉也作“葬花诗”,多愁善感的性格,加上鄙视庸俗,诅咒功名,拗执古怪而孤立无援,毕竟成了薄福的人。比较之下,薛宝钗就安分和厚、守拙柔顺。其实“福”就是“备”,“备”就是“百顺”,古人说:“日顺其常,福莫大焉。”但才人都厌恶庸常平顺,总想有些惊人之举,就像用夜明珠来照明,固然“奇”,却不如电灯烛火的“常”,奇的东西难以长久,所以庸常的福人能享终身的快乐,而卓异的慧人常抱幽恨。

⑤才人总是过分炫己,尽情宣泄,不把侪辈看在眼里。才人的“骄”如遇着外界的“妒”,骄妒互会,难免成一场祸事。像唐代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年轻就中进士,姿容又美,他的舅舅宋之问想把“年年岁岁”这联妙句据为己有,刘希夷起先答应送给宋之问,后来又到处宣扬这是他作的,一个骄,一个妒,宋之问就派家奴用土囊把刘希夷压死。刘希夷死时年未三十。这就如象因“牙”被擒杀,蚌因“珠”被割裂,才人以炫露招灾。

⑥再则才人常能“暴得大名”。对暴得的东西,人们常常不去珍惜,所以不懂惜福。才人又常有“出群”之想,于生命深处自觉有一种无边荒凉之感,所以常缺少一股慈祥安恬之气来享“福果”。才人又喜欢恃才任气,事到得意处,不肯留余以“养福”;言到快意处,不肯留余以“蓄德”,自以为那是真挚激烈,将灵光全发无余,因此总少一些浑朴的元气来广种“福田”。所以佛家主张“福慧双修”,把福配上德,多作“利他”之举,才可以把“慧光”保存下来。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2】第①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站唯一域名 wydclub.com。认准无忧岛网!认准wydclub.com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43770.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