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头部电商平台凭借强大的算法、先进的数据抓取技术,能够精准分析并解读消费者行为习惯与消费偏好。这些算法推荐的最终目标——就是让访问电商平台的消费者在进入平台页面,但还没有发生点击行为时,系统就能自动推荐相应商品,提升下单转化率。
毫无疑问,算法推荐确实能满足人们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智能技术手段可以快速完成用户与商品之间的精确匹配,大大降低获取信息成本,为生活带来便利。然而,技术红利的背后,一些滥用个人信息授权与隐私数据共享的商家也在“算计”消费者腰包,甚至破坏消费体验。
比如,一些交通出行、在线票务、网络购物等电商平台屡屡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反而要比新客户花钱更多。又比如,只要有一次网购记录,消费者就会被算法抓取,源源不断收到商家推送的产品促销短信,而退订短信又被设置重重阻碍。这种打着服务旗号“死缠烂打”的所谓算法推荐,让消费者不胜其扰。
凡此种种,都是电商平台“店大欺客”的表现。在眼花缭乱的促销规则中,消费者被大数据算法给“算计”了,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正当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这不仅会侵害消费者权益,也会降低用户忠诚度,伤及电商平台长远发展根基。从长远来看,可以说,一次“算计”付出的代价,比获得的收益高得多。
面对算法带来的乱象,监管部门切不可坐视不管,任由不法商家随意突破网购交易秩序与规则底线,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监管方式与手段。对于拥有强大算法与技术支撑的电商平台来说,则要强化行业自律,在积极拥抱新技术、提升行业效率的同时,切忌借技术深奥之名“算计”消费者。更为重要的是,要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选择权,电商平台不妨设置“关闭算法推荐”选项,让消费者能够轻松消费、放心消费。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