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产业快速演进的今天,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交互的核心,已经成为了各大厂商的竞争焦点。从初期的Windows、Mac OS到后来的安卓、iOS,再到近年来华为的鸿蒙OS,每一代操作系统的出现都预示着技术和市场的一次大变革。而在这个变革的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还有对于市场份额、生态系统和用户体验的争夺。
近日,小米官宣了其最新操作系统——澎湃OS。小米14系列将会是第一款搭载新系统的手机,目前已交付工厂开始生产,且小米澎湃OS将逐步接替MIUI。
据雷军介绍,小米澎湃OS基于深度进化的安卓以及自研的Vela系统融合,彻底重写底层架构,为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万物互联的公有底座。
图片来源:数码闲聊站
那么,小米为什么要此时进军操作系统领域,成功的几率有多大?除了独自开发操作外,是否还有其他道路可选?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来进行探讨。
不要误会,不仅仅是手机操作系统
表面看,小米发布的澎湃OS只是又一个手机操作系统,但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澎湃OS的真正野心,是构建一个物联网时代的全域操作系统。这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你手中的手机,从智能手表到智能家居,从电视到汽车,都有可能成为这一操作系统的操控对象。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何小米要如此大动干戈地发展一个物联网操作系统?答案很简单,这正是未来的主战场。华为的鸿蒙系统为我们树立了先例,起初,华为选择发展鸿蒙的原因,部分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限制,但更深远的策略是瞄准了物联网的机会。同样,小米也看到了这一点,并决心不能错过。
当我们深入分析手机操作系统和物联网操作系统时,二者之间的巨大区别显而易见。手机操作系统,顾名思义,仅限于手机使用。而物联网操作系统,则旨在整合各种设备,实现真正的跨终端互动。这不仅仅是手机与电脑之间的交互那么简单,而是要做到手机可以控制家中的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甚至是驾驶的汽车。
小米的战略脉络已经显露出端倪:他们即将发布的汽车极有可能预装澎湃OS。可以设想一下,用户驾驶小米汽车,手机上的导航可以直接传送到汽车中,手机中的音乐可以直接在车内播放,甚至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汽车的一些基础功能。在与蔚来、小鹏、理想和比亚迪这些强劲对手的竞争中,这一点可能成为小米汽车的一大卖点。
但这样的野心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跨终端的互操作性、用户体验、数据安全、系统稳定性都是小米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澎湃OS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而小米,必须准备好面对所有的未知。
操作系统属于“重装备”
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之下,似乎每一个战略决策都是明智和必然的,但事实却并不总是这样。在中国科技领域,小米的确算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玩家,但当它决定踏入复杂和风险巨大的操作系统领域时,很多人都对此表示怀疑。
我们得明白,操作系统可不是一个可以随便“造”的东西,它是科技世界中的“重装备”,而进入“重装备”领域并不是每个品牌都能胜任的。小米此前的手机芯片尝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年过去了,除了一些宣传和话题,小米芯片并没有取得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并不是说小米的技术不过关,而是芯片、操作系统这种硬核科技领域的难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
回忆一下OPPO,这家公司在芯片领域也是下了血本,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投入了数百亿。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这再次证明,芯片和操作系统,这类技术的“重炮”,尽管具有巨大的威力,但要造出来却非常不容易。
目前,华为的鸿蒙无疑是物联网操作系统领域的翘楚,装机量已经超过3亿。但鸿蒙已经安全着陆了么?答案是:未必。一个操作系统要真正成功,至少要占据市场的16%,并且要能够长期稳住较高的市场份额。可以说,现在的鸿蒙系统还远谈不上成功,未来的不确定还很大。
对于小米来说,尽管它的澎湃系统刚刚发布,但要想真正取得成功,难度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个敢闯的玩家最终都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科技的战场上,满是勇士们的尸骨。
即使是最勇敢的战士,在这场硬核的科技战场上,也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谨慎,因为在这里,每一步都可能是致命的。
三大拦路虎
可以预见,小米要做成澎湃OS这个操作系统,成为可以比肩Ios、安卓这样的玩家,需要跨过三道坎:
第一,技术实力要过关,要敢于闯出“无人区”
物联网操作系统领域,想要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的是不断进入“无人区”。这是一个尚未完全被拓展的领域,各种未知的技术难题都在等着小米去破解。光是多终端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就是一个充满了技术难题的领域。可以设想一下,从手机到电视,再到智能家居设备,甚至未来的智能汽车,每一个终端都有自己的计算和存储部件,有自己的标准和规格。如何让它们在一个操作系统下和谐地工作,是一个技术上的巨大挑战。
在未来的物联网世界,每一个设备都可能成为一个计算节点,共同组成一个巨大的计算网络。但是,这真的可行吗?当各种各样的设备都加入这个网络时,如何保证数据流畅、计算效率、系统稳定?此外,在一个越来越追求即时性的世界,哪怕是一秒的延迟,都可能使用户失去耐心,更不用说那些需要秒级响应的应用场景。
这些问题难度都很大,也没有现成的学习借鉴对象,如何解决,甚至能不能解决,都是未知数。小米的澎湃OS系统要想立足,只是做一些边缘性的性能优化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大量深度技术创新,这是对小米的考验。
第二,安卓必定会使绊子,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隐患。
安卓是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小米、oppo、vivo都要仰仗他,如果小米自研操作系统,那谷歌必然会乘着安卓的霸主地位对其百般阻挠。比如,限制目前小米系统的一些功能更新,最新的安卓版本不给你用等。
当初小米和oppo自研芯片,高通肯定没少使绊子。比如,最新的芯片不给你首发。Oppo最终放弃芯片自研,估计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来自高通的压力。
同样的道理,如果小米铁了心要自研操作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与谷歌的安卓就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来自谷歌的阻碍,是小米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隐患。
第三,应用生态建设,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
操作系统之战从都不只是技术的较量,而是一个生态争夺战。不论一个操作系统技术如何高超,如果缺乏丰富的应用,它都只是一个精美的摆设。
对于小米的澎湃OS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为其编写出有吸引力的应用。如果澎湃OS不能运行消费者日常所需的核心应用,那它将失去市场的青睐。
开发者追逐的不仅是技术,更多的是用户和利润。要想让市场上的主流应用,如微信、淘宝、抖音等,基于小米的澎湃OS研发出新的版本,小米需要给予他们什么承诺?一个巨大的用户基础?还是优厚的盈利分成?
目前,大部分市场份额已被iOS和安卓瓜分,小米必须给出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广大开发者群体才可能为了小米澎湃OS另起炉灶。这需要小米搭建开发者社区,提供多种激励措施,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构建应用生态,就像是攀登珠穆朗玛峰,需有一颗不畏艰难、不断尝试的心。
小米联手OPPO、VIVO呢?
笔者认为,相对于小米单独开发芯片、操作系统,更好的方案是其与OPPO、VIVO联手,几家成立合资、独立运营的子公司,专门来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第一,资本实力更强。
芯片和操作系统研发,乍看是一个技术游戏,但其实更是一个“金钱”游戏。不是说有了钱就一切皆有可能,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许多技术难关根本无法突破,因为它们需要长期的研发和迭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只有具备充足的资金储备,才有足够的底气去承受可能的失败与损失,有底气来打一场持久战。
看看OPPO的芯片梦就知道了,OPPO曾在芯片领域下了巨大的战略决心,但最终还是因为钱不够而匆匆退场了。小米的资金储备情况并不比OPPO好多少,而且小米还要造车,在这种情况下,小米还有多少钱可以投入到操作系统这场巨大的消耗战中?
换一个思路,如果小米与OPPO、VIVO三家联手,那资金实力就可以增强3倍。比如,只需要每家出100亿,那这个联合体就有300亿的资金,可以投入到操作系统这个战场上。假设100亿可以坚持1年,那300亿就可以坚持3年,众人拾柴火焰高,胜算要大很多。
此外,如果每家都单独搞一套体系,那重复“造轮子”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果小米、OPPO、VIVO三家联手,不仅在资金上形成了超级联盟,还在技术、市场、人才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强强联合,这对于整个行业,乃至于全球市场,都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二,增大与安卓议价的砝码。
在这场技术的较量中,议价能力与市场地位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那些单打独斗的玩家,往往会被行业巨头所压制,就好像小鸟面对猛禽一样,无论如何挣扎都逃不出其掌心。
但将小米、OPPO、VIVO这三家手机界的豪强组成一股联合力量,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这三家的合并,就好像三头猛兽联手,构成一个强大的威慑力量。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谷歌这样的巨头,也会在与其谈判时显得小心翼翼。
中国高铁当初的技术采购策略,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当初面对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多家高铁技术供应商,如果是各省各自为政,那么我们在谈判桌上的地位必然低下。但是,中国形成了一个统一对外的采购集团,这样一来,技术供应商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报价和条款,因为失去中国这样的大市场,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打击。
同样的道理,几家手机厂商联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面对谷歌安卓的谈判地位。谷歌要是想暗中使绊子,他就得掂量一下,敢不敢同时得罪小米、OPPO、VIVO。
第三,增加应用生态建设的成功几率。
对于软件开发商而言,时间、资源和开发成本都是珍贵的。每增加一个操作系统平台,就意味着增加了一倍的开发、维护和更新成本,没有哪个软件开发商会轻易为了一个装机量较小、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操作系统平台进行单独适配。小米如果单打独斗,即使其澎湃OS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也难以在短期内吸引大量软件开发商。这就好比一场豪赌,但赌注太小,大家都不愿意参与。
但当小米、OPPO和VIVO三巨头联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用户群,这个赌局的赌注就突然增大了。这三家的合作不仅代表着巨大的装机量,还意味着更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不适配等于放弃这三家的所有用户,这样的代价对于任何应用开发者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如何解决独立性和差异化问题?
小米、OPPO、VIVO三家合作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确实存在显而易见的商业逻辑,但其中的道路布满荆棘,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也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
其中,有两个问题尤为关键:
第一,如何确保操作系统子公司的独立性?
先抛开几家手机厂商的意愿不谈,假定小米、OPPO、VIVO等几家手机厂商,在芯片、操作系统领域合资设立子公司,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子公司的经营独立性问题。
要想合作能够持续,就要避免某一家手机厂商在合资公司中话语权过大。在合资成立的操作系统公司面前,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应该是一视同仁的。
关于合资子公司的独立性问题,ASLM的例子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样本。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在ASLM的合作中,尽管在资本上有联合,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妨碍ASLM的独立性。同样,当小米、OPPO、VIVO合作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时,他们需要为这家合资子公司建立一个独立的管理和运营机制,确保它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做出独立的决策。
第二,联合是否意味着同质化?
可能有人会说,小米自己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核心目的就是要像苹果、华为那样,做出差异化,增加进军高端市场的筹码。如果与OPPO、VIVO合作,那岂不是就没有差异化了?
要知道,品牌的差异化不仅仅基于技术和产品,而是涉及整个用户体验的广泛领域,从品牌形象、市场策略到用户服务等。当今,小米、OPPO、VIVO都在使用高通芯片和安卓系统,他们已经证明了在相同的技术平台上,仍然可以在市场上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因此,即使他们共同研发新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仍然可以在设计、用户界面、功能和服务等其他方面保持差异化。
在商业这个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该竞争的地方竞争,该合作的地方也未尝不可以合作。
在这方面,美国和日本企业界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当初乔布斯和比尔盖茨几乎成为敌人,但后来苹果一样与微软在很多地方携手合作。日本崛起的时候,索尼、三菱、日立、东芝、松下、NEC、爱普生、夏普等科技公司,就在多个领域合作,尤其是面对海外市场,他们抱团取暖的策略屡试不爽。
苹果霸主地位难以撼动,华为又强势崛起,三星还在虎视眈眈,小米、OPPO、VIVO未来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在芯片、操作系统领域有所突破,他们不仅无望高端市场,就连守住现在的中低端市场,都会越来越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这几家联手,不失为他们突围的一条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OPPO、VIVO联手进行芯片、操作系统研发,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个设想。很可惜,以目前的态势来看,这个设想基本不太可能成为现实。现在,几家手机厂商已经“杀红眼”了,几乎只强调竞争,很少合作。尤其是在芯片、操作系统这种关系公司核心命脉的战略级项目上,他们合作的可能性并不大。这需要极强的战略眼光,并且需要几家都有意愿才行。如果只是小米愿意联合研发操作系统,OPPO、VIVO不愿意,这件事情也办不成。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