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画虎
从前,有一个县令,从来没有见过真老虎,可他却特别喜欢画老虎,画去画来,总像猫。
有一次,这位县令又作了一幅画,题了一个大大的“虎”字。他喊来一个衙役问道:“你看老爷画得怎么样?”
衙役看了看,摇摇头说:“老爷,这哪像虎,像只猫。”县令气坏了,打了衙役二十大板。
刚刚打完衙役,一个丫环进门,县令又问:“你看老爷作的画,像不像?”丫环连忙回答说:“像,像!真有点像太太养的那只猫。”于是丫环也挨了顿臭骂。
县令又问师爷:“你说实话,老爷画的这是什么?”
师爷说:“老爷,不怕您不高兴,您画的这个东西呀,说起来,老爷您最害怕。”
县令问:“老爷我怕什么?”
师爷说:“老爷您怕皇帝呀!”
“那皇帝怕什么呢?”
“皇帝怕天——皇帝乃天之子也。”
“天怕什么呢?”
“天怕云——乌云遮天哪。”
“云怕什么呢?”
“云怕风——风吹云散。”
“风怕什么呢?”
“风怕墙——墙可挡风。”
“墙怕什么呢?”
“墙怕老鼠——老鼠专门在墙上打洞。”
“老鼠怕什么呢?”
“老鼠啊,老鼠就怕老爷画的这个东西哟!”
县令判案
古时候,有一个县令很会判案。一天,有两个人来衙门打官司,为的是一匹绢布,他们都说这绢是自己的。
县令说:“既然你们都说是自己的,我看这样好了,把绢剪了,一分为二,各人一半,行了吧?”于是他就命衙役把绢剪了,一人一半。两人只好各自拿着绢回家了。
县令对衙役说:“你们分别去看他俩有什么表现。难过的人是绢的主人,而高兴的那个就抓起来。”
衙役暗中前去观察,果然看见一人很开心,一人很难过。他们就把那个高兴的人抓了起来,一审问,绢果然不是他的。
县令审石头
清末年间,滕县有个县令姓姚,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这天清晨,有一对卖粥的夫妻抬着粥缸、碗架去摆摊卖粥。不巧,被一块大石头绊倒,摔烂了粥缸和粥碗。眼看家当没了,两口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此情此景正好被姚县令看到了,他问了问两口子的家境,就对他们说:“这样吧,你俩把这块石头抬到衙门里去,老爷我要审问这块石头,叫石头赔你们的粥缸。”
卖粥的心想:我已经够倒霉了,您这位大老爷还开什么玩笑?可是不抬不行啊,县太爷的命令,谁敢不听?没办法,两口子只好抬起那块石头,朝县衙门走去。
人们见卖粥的两口子抬着块石头,跟在县太爷后面,都感到很稀奇,纷纷跟着去看热闹。
到了衙门,姚县令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门口,只许进,不许出。然后,他就站在大堂里开了腔:“乡亲们,今天本县令看到这块石头绊了人,砸了缸,害得卖粥的两口子哭哭啼啼。本打算审审这块顽石,可它不会开口。不过,它毕竟引来了众乡亲,就算它将功补过吧。请大伙凑个份子,最少一文钱,多则不限,算是大伙周济卖粥的夫妇吧。”
听了姚县令这番话,看热闹的人纷纷掏钱捐献,不一会儿,就凑足了二十多吊铜钱。姚县令等看热闹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出五两碎银子,连同那二十多吊铜钱一起交给卖粥的两口子,说:“这些足够你们的粥缸钱啦!快回家去吧。”卖粥的两口子千恩万谢后回了家。
县令排错马屁
从前有位七品县令,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忽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的春联与众不同,上联:数一道二门户;下联:惊天动地人家;横批:先斩后奏。县令心想:此户如此气魄,定是朝廷大官,于是赶紧备了一份厚礼,叩门拜访。
县令问主人:“贵府哪位大人在京都奉职?”主人一听,莫名其妙,自称兄弟三人皆是穷苦百姓。
县令一愣,忙问:“那门口贴的对联……”主人答道:“啊,原来如此。”他接着解释说,“要说那副对联,倒是一点不假。”于是将自己三兄弟的职业陈述了一番。原来三弟是卖烧饼的,烧饼要一个一个数给顾客,故曰“数一道二”;二弟是做爆竹的,放起炮来“惊天动地”;老大是个屠夫,杀猪不用衙门核准,所以叫“先斩后奏”。
县令听后,方知自己拍错了马屁,只好丢下礼物,扫兴而归。
县令巧辨假证人
宋朝时,有个商人做生意赔了本,便将一颗宝石以最低价典当到一个当铺里,商人与老板约定,一年后交钱赎回。
一年后,商人来到当铺要赎回宝石,谁知当铺老板不认账,说这宝石商人早已取走了。商人提出疑问,老板打开记账簿,指着上面说:“你看,你某年某月某日交来赎金,当时隔街对门的王老板和李掌柜都在我这儿喝酒,他们都是证人。你还想二次讹诈我不成?”商人一听,看来仅凭自己申辩已经不行了,于是便告上县衙。
县令听完商人的哭诉,将当铺老板及两个证人一齐传讯到公堂,经审问说法一致,特别是两个证人口口声声作证,说他们亲眼看见商人从当铺里赎走了宝石。
审问完毕,县令将原告、被告、两个证人单个隔离开来,然后给每人发了一块胶泥,让他们各自用胶泥捏出那块宝石的形状。结果,原告和被告捏出的宝石模型一样,两个证人捏出的模型大不相同。这下,证人便露了馅。原来是当铺老板买通了他们,让他们作假证。
案情真相大白。经县令判决,原告按协议赎回他的宝石,被告另外赔偿五十两白银给原告,两个证人则各自被打了五十大板。
有个县令姓乔,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言谈举止诙谐风趣。
这天,乔县令把师爷叫到书房,拿出一张库房登记单,说:“库房昨夜被盗,你去看看少了些什么。”师爷出去查看了一会儿,便回来禀报:“少了两个银元宝、三根金条。”
乔县令望了望师爷,问:“真是如此吗?”师爷点点头,回答道:“是。”
这时,乔县令吩咐衙役:“把客人带进来。”一会儿,进来了一个小伙子,乔县令指着小伙子对师爷说:“从现在起,你被辞退了,由他接任。”
师爷一听大惊,打量了小伙子一眼,见他衣衫褴褛,还打着一双赤脚,便不解地问道:“他是谁?”
乔县令说:“他就是盗取库房东西的贼。”
“什么?”师爷一听,愣住了,“老爷,您为什么要辞退我,而让一个贼当师爷呢?”
乔县令捻着一撮长须,讲了这么一件事:昨天黄昏,乔县令在回府的路上,遇见了一个小伙子,他便上前搭讪起来,问小伙子到哪里去。小伙子憋红了脸,说他是个穷秀才,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想到有钱人的家里偷一点东西填肚子。
乔县令感到很奇怪:世上做贼的人,谁会这么老实地告诉别人呢?于是他就试探着说:“我也是个无家可归的穷汉,我带你到一个地方去,你偷了东西我们平分好吗?”小伙子答应了。
这时,天色渐渐黑了,乔县令把小伙子带到了县衙后院,支开了看守的人,叫他偷库房里的东西。
小伙子翻墙入院,没过多久,他就出来了,他偷了两个银元宝,并把其中一个给了乔县令。
乔县令问:“这库房里难道就这么一点东西?”
小伙子说,里边的大箱子里都装着东西,但他只开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放着两个银元宝,还有三根金条。他做贼只是因为饿,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为了发横财,所以只拿了两个银元宝,并按照先前说好的,把其中一个给了乔县令。
乔县令和小伙子分手后,立刻进库房查验,见他说得一点不差。
师爷听到这里,顿时满头大汗,原来师爷为人狡猾,而且贪财,乔县令说库房被盗,要他前去查看,他便想乘机浑水摸鱼,把账记在盗贼的名下。谁知进去一看,大失所望,大箱子都贴着封条,贼只打开了一只小盒子,里面的两个银元宝没了,但三根金条还在,于是他就来了个顺手牵羊,把金条揣进了怀里,可万万没有想到乔县令竟在这里设下了一个考场!
这时,乔县令看了看一旁局促不安的小伙子,又望了望师爷,冷冷地笑着说:“师爷,你听了这个故事,你说我该任用谁当师爷呢?是任用他这个为人本分的贼呢,还是你这个浑水摸鱼、私吞公款的贪婪之徒呢?”
师爷哑口无言,乖乖地从衣兜里掏出三根金条,放到案上,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
县令答非所问
古时候,有一个有钱的人,他不学无术,又不懂得官场的习惯用语,却偏偏官瘾很大,于是他用钱买了一个县令来做。上任以后,他去拜见上司。
上司看了看他,问道:“贵县风土如何?”
他答:“本县没有大风,也不刮黄土。”
上司见他答非所问,很是奇怪,只好又问:“黎庶如何?”
他更不懂“黎庶”是什么意思,以为上司问的是“梨树”,便自以为是地回答:“梨树倒是不少,就是不结果!”
上司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大声喝道:“我什么时候问你梨树、杏树了,我是问你‘百姓’怎样?”
县令见上司生气了,吓了一跳,连忙回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
上司不禁大发雷霆,他把桌子一拍,大声骂道:“混蛋,我是问你的小民!”
县令又以为自己听懂了,他连忙答道:“我的小名叫‘狗儿’!”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