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历狗年春节即将到来,鸡年即将离我们而去,如果说鸡年是新零售的金鸡报晓之年,那么狗年或许就是兴旺发达的一年。在阳历新年来临时,零售业的未来格局还未见得有多清晰,不过就在最近一个多月,腾讯的出手是的整个行业格局越发泾渭分明也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为此,《零售老板内参》APP 决定在狗年来临之前,推出对行业的八大猜想,如果猜对了,请您继续支持我们。
如果猜错了,呵呵,明年(猪年)接着猜。
猜想一:阿里可能会收购便利店资产
2018年的阿里集团,以及落地新零售大计划的天猫、盒马,将全面进入到分化切割市场格局的最关键之年。2018年,阿里将主要完成如下三件事情:
第一,验证快消品和全品类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的可行性,这方面,天猫+盒马+大润发将承担最主要的职责。第二,阿里新零售将全面拥抱全业态,即八路纵队背后,是超市,大卖场,专业店等全业态的融合,目前阿里零售资产欠缺全国连锁类便利店,预计会有洽谈收购动作。第三,阿里新零售智能化水平会更深化迭代,预计智慧门店计划会推出2.0版本。
预计,阿里的零售业拼图在狗年才会真正完整。
猜想二:京东打破自营烙印,广泛跨界合纵连横
如果说2017年是京东无界零售的提出和试水,那么2018年就需要真刀真枪去践行无界零售的一年。京东在联合腾讯打出无界零售解决方案的那刻起,就已经极大地放宽了自己的边界,过去我们认为京东是一个自营的电商平台,但如今很少有人这么看待京东,它的无人车、无人机、无人店以及无人仓,京东之家、京东专卖店、7FRESH和京东便利店等零售业态,还有无界营销解决方案等,都会在2018年展现出更大的能量,京东将以赋能者的姿态在零售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相比于阿里对于传统零售的买买买,京东表现得相对克制,甚至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不管对永辉,还是对万达,京东都是和腾讯一致行动,不显山不露水,但也从不落于人后,或许在京东看来,线上线下并不是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而是紧密协作、合作共赢的关系,所以它热衷于与这些零售巨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行它的无界零售。
APP认为,除了和腾讯一起收割传统零售资产,京东可能会有更多跨界寻找合作。
猜想三:腾讯把连接的能力更多的落地,会不会变成零售公司的超级大脑?
腾讯的核心是输出基于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线上连接能力。社交是一切的前提。
过去很多年,腾讯用互联网工具连接了人与人、人与内容以及人与服务,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交大数据。但社交基因决定了,腾讯本身并不具备直接连接人与物的零售能力,回归到平台流量价值来看,这方面必须交由品牌商来完成。腾讯的做法是,通过控股部分平台型品牌商,保证社交基础需要的完整性以及稳定性,并通过赋能第三方平台以及品牌商的形式,探索社交流量最大化的变现。
腾讯现在正尝试把连接能力落地到线下。所以马化腾才强调说,腾讯未来的定位是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能力,因为相比社交流量,云计算和大数据显然更具穿透力和连接线上线下的能力。
马化腾一直倡导的“去中心化生态”也在于此——社交流量并不具备如此全面的连接能力,仅是次级的工具属性。而社交流量的变现平台“腾讯社交广告”,也在于通过挖掘腾讯及合作伙伴积累的数据,赋能线上营销渠道。因此我们说,腾讯需要牵头搭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零售平台,用新的思路、手法、产品服务,纵深聚合实体零售商的能力和数据,横向切入不同领域,来赋能整个零售生态。
认为,腾讯也许最终也不会自己去开店,但是很多门店里企鹅的影子无处不在。
猜想四:巨头创业公司一起放“卫星”,新开店数字将创历史。
京东提出要翻牌百万夫妻老婆店,苏宁三年内将开2万家便利店,缤果盒子年内落地1000个盒子,猩便利点位超过三万个,雅堂小超门店超过5万家。这些都是过去一年足以让人记住的数字和目标。
狗年来了,在新零售的热潮下,或许会有更多的公司大声喊出自己的宏伟目标,不过,狗年也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退潮的时候谁没穿泳裤,才能看得一清二楚。在这些宏伟目标的背后,有些主体是巨头,他们大多资源雄厚,配套完善,冲击一下数字也许不是难事,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靠资本支撑的创业型公司也喊出了天文数字,不得不让人替他们捏一把汗。
在一个个大数字的背后,是狗年必将迎来零售业的“细胞”——门店大增长的现实,开店容易,开完店如何更加健康长久的活下去,是大家需要思考的。
预计,门店资源将在狗年成为真正的香馍馍,大量新店会集中出现。
猜想五:品类集合店继超市+餐饮之后开始流行
一般超市的商品结构可以大致分为生鲜、快消、百货三大类别。在新零售元年的2017年,生鲜领域成为改革的桥头堡。超市+餐饮这一改造方案已经成为主流方案,姑且不论这一方案是否是正解,至少在线下场景,生鲜品类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且正在持续摸索。
于是问题来了,快消品和百货类别怎么办?
2017年并行的另一个现象是,各种以家居生活用品的精品小业态卖场开始出现,比如,五星的星格玛,银泰的社会选集,苏宁的极物等等。这类门店有一个特点,独立存在,产品主要是非标品,以生活用品为主,但是功能性已不是主打,主打的是设计、创意和美学。不过,这种解决方案相当于是脱离大卖场另立门户了。
对于大卖场而言,有没有类似的解决方案?品类集合店也许是一个方向,目前有不少超市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改造百货区域,其实这一做法本身,也是受了生鲜区域“档口化”的思路影响,按照品类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店中店,现在都说百货“购物中心化”,那么超市也许正在“百货化”。目前看来,至少有三个品类已经非常适合这种“店中店”的思路,前面提到的生活家居是一类,除此之外,美妆和零售的集合馆店中店也在陆续出现。
预计,狗年会有更多的品类集合店出现。
猜想六:无人零售将出现头部公司
无人便利店在2018年的一大趋势就是赋能传统零售,包括连锁的便利店或夫妻老婆店等。尤其是近期7—eleven开出了自己的无人便利店,此举表明无人便利店业态在零售行业一定有存在空间,只不过单纯的无人便利店创业公司想把迅速规模化会很难,但如果选择与传统便利店合作,那么其落地速度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目前缤果盒子、函数空间fxbox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并且颇有成效。
相比于无人便利店的高门槛、慢发展,无人货架则展现出迅速的迭代洗牌能力,曾经走在行业前列的猩便利负面新闻频出,一些创业公司也频频倒下,这个行业将在快速的淘汰赛中确立头部公司的地位,并且只有综合能力强的公司才有可能胜出,它需要有优秀的团队、精细化的运营、较强的融资能力、快速的铺点能力等,任何一个环节薄弱都有可能被清除出这个战队,今年年中,我们或许就能看到这个行业的头部公司。
预计,狗年将是无人零售的淘汰赛,出局者和头部选手都会出现。
猜想七:电商品牌加速落地,将呈现明显路线分支
线上流量成本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传统品牌开始发力线上,并凭借之前的资源积累,部分已经实现弯道超车,抢占了一部分有限的线上流量入口;其二、消费升级浪潮,带动人们从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到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思维转变,碎片化消费是必然趋势,洞察消费者心理诉求,变得越来越难。主打流量型的淘品牌,声势将渐渐衰弱。
因此,线下流量变得弥足珍贵,价值也被重新审视。可以预见,智慧门店将成为品牌落地的标配。但根据品牌调性不同,智慧化方式也千差万别,落地的一个好处是,品牌将从中对自我定位有更清晰的认知。
关于电商落地,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产品消费型。很多互联网品牌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在于对消费心理的极致把握,并迅速反馈给上游厂商,打造极高的性价比。这种积累下来的品牌力及口碑,在线下依然可以延续。并且本身对于线下商圈,也是配套上的良好补充。
内容消费型。潮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民众视野,而借助平台、资本的推动,一些品牌已经小有名气。但由于线下渠道能力较弱,目前来看,这一类型的品牌落地,仍多以集合店形式出现。而伴随着体验型商业综合体的出现,重文化附加值的潮品牌和原创设计师品牌,更有机会在线下寻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以快闪店、体验店等新消费形态,将成为这些品牌表达自我的重点。
认为,无论产品消费内容消费,电商品牌的全渠道化运营已经不可避免。
猜想八: 零售业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成为新零售变革的中坚力量。
2017年如果评选年度风云人物,盒马鲜生创始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侯毅先生肯定是最有代表性的。朱啸虎先生那句“我不投资60后”,放在零售业应该会被笑掉大牙。侯毅先生就是“高龄”创业者,他的“天使投资人”相当于阿里巴巴的逍遥子。
不过,真要细细追究起来,侯毅其实是职业经理人,或者说是大公司内部创业的代表,而不是典型的草根创业者,其阿里副总裁的职务也说明这一点。其实在2017年,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出来带团队“替老板创业”的越来越多,比如,2017年另一个零售业吸引眼球的项目便利蜂,其投资人创立者是斑马投资创始合伙人庄辰超,但是真正操盘的CEO王紫及其带来的团队,此前,王紫团队出身于北京7-eLEVEN,此前是邻家便利的董事长。类似的还有人称“超市老万”的万明治。
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一类是脱胎于国有企业,至今仍有不少企业是国资背景,一类是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文化本来是舶来品,但是随着2000年后第一代零售精英人才的成熟,以及新零售带来的庞大人才需求与缺口。
预计,越来越多的职业“操盘人”会出现,在这个江湖各方游走,形成中国零售业的“军师联盟”。
无忧岛网旗下自媒体平台有 (原无忧岛资讯)无忧岛数码家电 欢迎您的关注。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