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从多个信源处获悉,每日优鲜旗下无人货架业务便利购正在经历一轮裁员,主要针对去年推出的无人货架业务便利购,其中运营、销售、市场是重灾区。
一位接近便利购的人士称,今年2、3月份,便利购开始将大量员工合同转为“外包”形式,许多员工因不满而流失,“相当于变相裁员。”另据一位知情人士称,“4月初,便利购就一次撤下了9个城市的点位,像厦门、福州这些城市。”
36氪还获悉,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MO、著名营销人许晓辉也于3月离职。他曾在某社交平台上委婉证实了这一消息。此前他在每日优鲜主管市场和公关。
36氪就裁员事宜向每日优鲜公关求证,对方表示,“裁员是造谣。便利购的绩效考核和人员优化制度本身就比商城业务严格。”
便利购是每日优鲜孵化的办公室无人货架项目,2017年年中成立,年底分拆成独立子公司,单独融资2亿美金。36氪曾在采访时了解到,便利购被业界视为“好资产”,在融资时备受追捧——A轮意向一周内敲定,B轮几乎同时完成。腾讯成为其A轮领投方,两轮一共引入的其他机构投资者还有9家。这也是无人货架领域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
便利购此前扩张迅速。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便利购覆盖城市数在30个左右,点位数为3万个。36氪在今年1月采访每日优鲜时获悉,当时便利购的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且在快速扩张期。
便利购之所以被看好,跟每日优鲜的主业生鲜电商业务有关。后者的供应链、仓配物流体系可以复用,很大程度上摊低了无人货架的运营成本,同时也可以利用广布的货架点位为商城导流,反哺线上。
在便利购本该具有的协同优势上,一方面,为了抢占点位,便利购的扩张速度也远远快于每日优鲜主商城,也就是说有的城市只有货架、没有商城,单靠便利购的销售额很更难支撑前置仓等基础实施的成本,运营压力太大。
另一方面,每日优鲜主商城本身面临履约成本过高的状况。每日优鲜在前置仓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上采用了自建方式,据官方此前给出的数据,80%左右配送员是每日优鲜员工,在双十一、促销等订单高峰期有第三方运力介入。
据每日优鲜官方称,去年下半年,其主商城在一线城市已实现盈利。但一位知情人士告诉36氪,每日优鲜商城的订单过分集中在北京,到了上海就业绩平平,且面临盒马鲜生的竞争激烈,叠加上无人货架双线作战,可能更难盈利。
无人货架业务本身的一系列难题,同样也在困扰便利购在内的所有玩家,比如货损率高、毛利低、前端点位扩张与后端供应链建设不匹配等。
速度被视为无人货架早期的生命线,去年下半年,各家都在猛扑点位。但今年1月开始,风云突变,猩便利紧急战略性收紧、领蛙被便利蜂收购、七只考拉裁员九成的消息相继出现。
4月26日,36氪也刚报道了另一个头部玩家果小美融资遇阻、乃至面临解散可能的消息,随后果小美发布声明表示将做出“战略转型”,主攻云端电商“拼团模式”。
无人货架从火热到凉凉,速度太快。即使是头部玩家,也不得不做出收缩战线,停止盲目扩张,提升运营效率的决定。
如您发现有部分资讯内容不显示,请直接复制链接选择浏览器打开。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