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件事,父母很少跟孩子聊起。
怎么谈恋爱
怎么当父母
如何面对变老和死亡
有几件事,就算孩子不问,父母也总挂在嘴边。
怎么还不找对象
什么时候要小孩
为什么还不买房
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为将来的事情着急。
一周去几次兴趣班,和什么人交朋友,选什么专业,什么时候结婚,和谁结婚,什么时候买房,有没有体面的工作,该不该创业,是不是要生二胎...
一直活得很紧。总有操不完的心。
01.放手不是撒手,做关键时刻的引路人
经常听到很多朋友的父母抱怨。
孩子到底有多少事瞒着我,为什么屏蔽我的朋友圈,有什么事不能跟我说?
首先回想一下,当她年纪尚小对很多事情迷茫无知请教你的时候。你是选择耐心地倾听她的真实想法.
还是直接武断地指责,拿自己的经验妄作判断。
你竟敢跟我顶嘴?!
你为什么有事不告诉我?
明智的父母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周全照顾,在孩子长大后,懂得适时放手得体退出。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完美陌生人》。里面有一幕是这样的,未满16岁的女儿在面临选择是否要献出人生中的第一次时,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求助。
和大多数父母一样,父亲第一时间表达了,你别指望我会支持你去。
但更重要的是这位父亲让女儿意识倒这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刻。
决定是否要在这个时候经历这个重要时刻的选择权不是父母,是她自己。
人无完人,即便你是父母你不可能都对。
真正的爱不是剥夺,不是把她隔离的无菌的真空,而是给她机会变得强大,能做正确的决定,可以保护自己。
适时放手,尽心做你该做的事,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02.别太急,重要的东西迟早会来
我儿子毕业两年就开宝马
我闺女工作五年就买二环内的学区
我儿子创业一年年薪一百万不加期权
我闺女两年内破格提拔成经理
活得太急的根源在于大家都知道资源具有稀缺性,想攥在手里的牌越多越好,不管需不需要。
从古至今社会演变的常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团体之间,都在不断寻找办法解决无穷的欲望和稀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
但是,不是所有你缺少的,就都是必要的。也正如不是你期待的,就是你孩子真正需要的。
哈佛经济学家塞德希尔在《稀缺》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
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资源真的稀缺,而是我们觉得它稀缺。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人生陷入恶性循环。
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很有意思。
效用的概念是丹尼尔·伯努利提出的。
效用指商品或劳务满族人的欲望能力。
边际效用递减指随着消费数量增加,商品或者劳务带来的效用满足辆随之递减。
这就好比当你饥寒交迫的时候给你一个馒头吃,你觉得美味可口会一直想吃下去,每吃一口都会给你带来感官的满足。
但是随着你吃得越多,满足感随之减少,当你吃到第十个,第二十个时你会发现,吃馒头已经无法带给你快乐了。
这个放在财富积累上也是同样道理,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为50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达到了舒适标准,再多收入也不能带来幸福。
因为外界和物质能够给人带来的喜悦能力是有限的。真正的快乐,是找的自我认同的价值。
所以,对于孩子的未来别太着急,重要的东西迟早回来。
对他们多一点信心,因为你也是这么过来的。
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出来的。
可是,开罐器却在1858年才被发明出来。
很奇怪吧。
可是 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重要的东西有时也会迟来一步。
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
03.究竟是孩子真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你自己?
早教班的外教发音不够标准
国际夏令营伙食实在太差不够档次
马术课的服装逼格不够高
雨靴不能买太low,下雨能穿,晴天还能拍照用
身边有个做早教销售朋友说,现在贩卖焦虑感是最好使的,家长都特别舍得为孩子的未来买单。
聊起孩子总离绕不开各种数字的攀比,就好像这才能显示出他们对孩子有多关心。
前段时间有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剧中的“暴发户”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摆脱原生家庭阶层束缚,能够毕业之后体面的进入外企工作。
买了学区房,住进富人区,想融入富人圈子浑身上下名牌装扮,行贿、走后门等等“非正常手段”给自己的孩子搞定一个入学资格。
没有人希望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
但人生没有白费的经历,不一定一帆风顺就可以一路走到头拥有最好的结局。
很多人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于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逼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去经历自己当年缺失过的东西,就好像对自己是一种弥补。
为她好是让她有能力自己承担,而不是替你你实现你的人生遗憾。
孩子需要的,是独立思考、成长起来,学着去解决问题。不要因为害怕他犯错而替他选择。
要知道他年轻有实力犯错有资本更改掉,年纪大了习惯成形,上有老下有小,那个时候犯错才是真麻烦。
在考虑孩子的问题前,想好好想一想,究竟是孩子真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你自己?不要拿爱的名义来做道德绑架。
04.你也是个独立的个体
你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吗
除了上班和家务,你还有别的圈子吗
你关注自己的形体,多久没运动过了
你想过退休之后除了带孩子以外,还可以做什么吗
你是一个有趣的长辈吗,还是总是暮气沉沉、缓慢迟钝、世俗刻薄、倚老卖老。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出生率的下移和人均寿命的增加,带来老龄人口的攀升。
421家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父母需要更好的照顾好自己。
这届父母不容易,孩子也一样,自己背着几百万的房贷债务。
孩子在读贵族学校,上有4位父母要赡养,下有妻儿要照顾,工作上还一堆麻烦事儿。
所以为孩子好,你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轨迹。人生阶段的后期从心是智慧的选择。
谁说70岁的人就必须老气横秋地生活,不能重新开始?
安妮·海瑟薇和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实习生》这部电影中,70岁退休在家,老伴去世的Ben对老年人生做了新的诠释。
一开始,他也和“正常的”老人一样。
旅旅游,学学厨艺,练练瑜伽,打打高尔夫,参加老伙计的葬礼。
但总是感到无所事事,又无处可去。
他拒绝了过老年人标配的生活,加入了朱尔斯的服装创业公司,当起了一名老年实习生。
健气十足,智慧满满。 为老年生活找到新的定义。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劝说别人要上进向好时,请先照顾好自己。
如果你希望孩子感恩,首先你需要学会感谢生命。珍惜光阴,让自己开心。
如果你希望孩子孝顺,那么你自己也要做一个好的范本。
如果你想孩子独立成人,那么你也应该给自己为自己添置一个完整的人生。
感化力是耳濡目染中形成的。
就像《佐贺的阿嬷》里说的那样。
既不是一场短跑冲刺,也不是独幕剧。人生就是总和力。
不要只看到别人一时的成功,忽视孩子长远的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做伟人,也不是拥有足够的金钱财富就可以快乐过一生。
有点耐心,给孩子多一点时间。
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争取和承担。
得体退出,把孩子人生方向盘慢慢交还给他自己。
有的时候退一步不是懦弱,是智慧地跨进了一大步。
后记
“去年我妈来北京看我,因为不熟悉,迷路了,自己找了几个小时才到家。
得知实情我又担心又后怕,责怪她为什么不联系我。
我妈很平静地说:“你还是要给我机会自己学着认路,给我空间。
学会放手,就像当年我放手让你一个人来北京一样...”
8年前,我从一个一住校就哭,不独立没有自理能力。
到一个人带着一口箱子和两个脸盆来到北京。闯出
如您发现有部分资讯内容不显示,请直接复制链接选择浏览器打开。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