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看日本商界巨人如何解读《论语》

转载 网络  2018-06-25 20:50:36  阅读 1597 次 评论 0 条

 

孔子以两句话总结和指导有子和曾子后,弟子子夏接着说了一句话,得出对学问的本质上的理解,等于替代孔子讲明学问的基本概念。看完这句话,人们必然恍然大悟,何为孔子指的真正的学问。

子夏原话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段话除了“贤贤易色”,估计剩下的全能看懂。我们先不理会那句“贤贤易色”,只看后边的话,说的大意就是: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王,能全身心地付出,也就是一心一意地忠诚地为君王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说出的约定,一定兑现。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即使未曾读书,我子夏一定要称赞此人是个有学问的人了。

那么贤贤易色,又是何意呢?我们不必急于解读。任何的文章,都会有一个文脉,联系上下文,会认识得比较合理,也就不觉得太难了。那么我们一起先看看子夏对学问的理解,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结论,他理解得到底对不对。真的只要能做到在家孝悌,在外忠信,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也是有学问的人了吗?学问真的如此简单?

让我们把前边学过的七段,孔子与弟子们的对答内容,简单地理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论语》开篇头七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第一段是核心

以上这师徒四人的对答,如同今天的学术讨论,非常自由,弟子们各抒己见。

很显然,这些对答,是以孔子的三句话作为开头的。我们说过,《论语》是后世弟子们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言行记录下来而成的书籍。若非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教导,根本无法整理,也就是说,不仅要整理孔子的思想,保持原话的状态和真意,其内容还必定非常严谨有序。也就是文脉清晰。绝不可能是随意拼凑而成的。

《论语》以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开头,并以“学而第一”定为篇名,并非像人们认识的,简单地取头两个字。而是因为,孔子一生在推行仁德的君子修养,教育就是为了品德的教育,阻止人性的堕落,维护人的善念。弟子们非常清楚孔子一生就在讲仁德,讲君子的为人,所以他们认为,这三句话,是孔子教导弟子们为何要学习的思想核心,开宗明义讲出读书做学问的本质和重要性。

也就是说,开篇就在劝人,我们要学习如何做人的学问,并在日常实践中真正做到,这就是读书做学问的目的,为的是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有修养的仁德君子。所以不停地学习实践 ,就会不停地升华自己的修养与见识,有道者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与你相会切磋,人生必然快意,当然即使碰到别人,与你意见不同,无法理解你,也能尊重对方,不加责备和愤恨,那不就是一个有仁德的君子了吗?读书的目的不就是这个吗?哪里有半点求取功名利禄的东西呢?

这三句孔子的话,道明了学习的方法、作用和目的,要学习做人的正理(学问的内容),然后实践(此为方法),然后获得修养和快乐,赢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生不会寂寞孤单,并有了人生目标和方向,对不如意的事,不能理解你的人,也能有宽容博大的胸怀,一笑了之,不加责备怨恨,这就是做学问的目的和作用。接着,三个弟子展开讨论,孔子从中解答指导,最后子夏点明学问的真意。

第二段以孝悌仁德

学习是为了明理,明白做人的仁德之理,成为君子。这永远都是孔子教育的核心。弟子们当然早已熟知。只不过在《论语》,因为保持原话,没能直接说孔子一直在教弟子如何做到仁德。但是看完弟子的反应就明白了。

估计某一天,几位弟子正在听孔子的教导,听完孔子这三句话后,有子马上发表见解,汇报自己对实践君子仁德的领悟。认为在家能做到孝悌,是君子为仁之本,为什么呢?因为,能做到孝悌的人,必能尊敬长者,懂得关怀他人,勤恳为他人付出,态度谦恭不傲慢,不太可能犯上作乱,社会必然安定。

这就是第二段的大意。只不过,有子把论述孝悌是君子为仁之本的结论放在最后,把不好犯上作乱的原因,是孝悌的作用,放在前边罢了。我们看到,有子的回答,核心就是对学习仁德的理解,认为孔子既然讲到学而时习之,那就是学习仁德,那么自己就是这样理解的,孝悌首先要做到,这是成为仁德君子的最根本的途径。

所以第三段孔子接着弟子的话,肯定了他,并从反面告诉弟子,巧言令色的人,只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私利而用心,必然会说各种好听的话,看似和颜悦色,实乃谄媚之举,很少有仁德的。核心还是讲仁。

第四、五、六段还是仁德

第四段轮到曾子发表对仁德的理解,他重点讲了对君对朋友,也就是对社会,对工作和朋友如何实践仁德的理解。有子从家庭出发,曾子则从社会论述。讲了忠信之道。

孔子深知曾子讲的忠,主要针对辅佐君王,要全身心为国家太平而工作,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一片赤诚。所以,第五段,孔子马上指导他如何治理千乘大国:要敬业守信,节省用度,仁爱百姓,珍惜民力,谨慎做事,不误农事地使用民力。也就是说,治国也要讲仁德,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言出必行,一心为国,珍爱百姓,就是仁德的具体表现。核心还是讲仁德。

所以,接着孔子把有子的孝悌与曾子的忠信合在一起,讲了第六段的话,启发两者缺一不可,对家对社会都是重要的都要讲君子的仁德,这才完整。并强调行,也就是亲历亲为的实践的重要,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自己真的做到仁德才是第一位的。行有余力,才去学文。

最后一段得出学问的真义

所以到了子夏,他才直接点题,只要能做到有子的孝悌父母和曾子的忠君、交友守信,那么即使未曾读过书,那他也已经是个有学问的人了。也就是已经是个有修养的君子了。达到了孔子让人学习的目的了。

可见,学问就是如何成为君子、成为有仁德的人的正理。是做好人的学问。只要你明白何为仁德,并加以实践,不管你的这些道理从哪里得来,是否有老师教导,你都是有学问的人了。子夏帮助大家明白了读书做学问的目标和本质。

这七段师生的对答,从不同角度紧扣一个仁字并注重实践,也就是紧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那三句话,核心集中,论点清晰,点出儒学的根本,学问的根本。估计何为贤贤易色,大家已经得出答案,下一期我们回到涩泽荣一对子夏这句话的解读时,再来详解。

本站唯一域名 wydclub.com。认准无忧岛网!认准wydclub.com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22478.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