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年满18岁的成年人中有63%一本书也没读过(包括纸本书和电子书)。阅读之于国民综合素质的养成作用毋庸置疑,世界各国都把国民综合阅读率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而当你我身边,低头族越发随处可见时,我们对于阅读的忧心,早已不再止于这个干巴巴的数字。
百度了一下,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与之相反,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麻将馆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
于是,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与之相反,现在去读书馆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许多地方图书馆成了一种摆设,而去新华书店购买书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另外,现在的家庭越来越少有书房了,即使有,那也只是孩子学习的地方,很少有成年人安静的坐在书房里看书了。
互联网的兴起,拉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但互联网并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学习场所,他们最多是看点新闻,瞧点八卦,或是购物。网络上的人们更加浮躁,除了看图片与视频,连十行文字都读不下去。今天,读书多少似乎变成了不少人的一种“姿势”,用于向外界宣示“我是读书的”。正如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社交媒体常被修饰过的“亲切读书照”刷屏,读书成了文化格调的彰显,变成了“炫耀性消费”。做出爱读书的姿态、大张旗鼓举办活动,或许只是展现了一种补偿性心理:正是现实情境的过于冷清,造成了姿态展示的极端热闹。对不读书的过度焦虑,造成了全民号召读书的文化景观。
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读书?一是国人读书的目的性太强。国人读书的目的是通过考试而获得文凭或考取公务员或获得晋升的机会,所以,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而让孩子读书,不是为了让孩子在书籍中得到快乐,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以考取名牌大学,在将来能够得到好的工作,而学校和老师正是适应这一潮流,提供的教育当然是应试教育,是为了分数而让孩子学习,如果有孩子看与考试无关的书籍将会受到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异类,是没有出息的孩子,如此单一目的的教育,如何会让中国的孩子对读书有兴趣,所以,大多数的孩子对读书是反感的、被迫的、受压抑的,所以,每年高考后或高校毕业后的学生当然烧毁或撕毁书籍为快乐,因为他们再也不想看到与此相关的书籍了。
而成年人读书的目的性更单一,要么是考取公务员、要么是获得晋升,看的书籍当然也是单一的,不加理解的死记硬背。读书的功利化,进一步蚕食了中国人读书的动力,也使得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教材、教辅、养生、营销和“成功学”成了主流。
二是,读书无用论盛行。你的旧友聚会,或许也有这样一种悲凉的酸楚:极没文化的发小,居然成了大款。那些读了十七八年书的,除了学位啥也没有。他们给你倒上茅台酒、递来中华烟,再送你一句加了冰块的风凉话:文化能当饭吃啊?不错,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执行能力,确实很重要,“成功者”不见得都是读书人,但读不读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究竟能够走多远。
而那些有点文化的人,你跟他聊哲学,他能把纯粹理性批判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你跟他谈美学,他能把斯宾诺莎、海德格尔诸人的美学观梳理得脉络清晰。回翻他的在校表现,还真是可圈可点。但眼下,知识和财富之间的转化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清贫愤懑、怀才不遇中挣扎。在功利意图的驱使下,读书不是为性情的雕琢、底蕴的贮藏、襟怀的开阔,完全是为了换得利益,一旦变现受阻,就觉得读书无用。
三是,没时间读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大学生忙于谈情说爱,农民工被迫日复一日的加班劳动,城里人为了孩子的明天穿梭于各个补习班之间……人人都忙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你说,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呢?而更为主要的是,更多的人现在没兴趣读书了。由于应试教育模式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为了能让学生升学,学校总是使出一切手段逼学生学习,比如利用节假日补课,比如搞题海战等,使得本应充满乐趣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无味。由于有过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许多离开学校的人本能的对读书怀有恐惧感和厌倦感,别说他没钱买书,没时间读书,就是有钱有时间,他也会躲得远远的,不肯再去读书。
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当今却越来越不爱读书。这是历史的误会,还是误会的历史?需要纠正,还是引导呢……
访问无忧岛网站,请使用谷歌和苹果浏览器!部分浏览器访问本站可能会造成内容页面的缺失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投稿文章,感谢 风清杨 的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