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H•W•布什于当地时间11月30日晚去世,享年94岁。这个时间距离他的妻子、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去世刚刚7个月。
今年上半年,在芭芭拉•布什葬礼后一天,老布什就因血液感染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并随即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当时就有多家美国媒体提到了“鳏寡效应”(widowhood effect)这个名词。
老布什和芭芭拉的“鳏寡效应”?
耶鲁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曾经在今年4月老布什住院时发过一条推特,现在看起来像是一条不幸的预言:
“在一名男子的妻子死后,他的住院风险几乎立即就会明显升高(其他健康指标也显示出问题)。布什总统目前的情况说明了这一点。”
这位教授在2008年发表过一项关于鳏寡效应的研究。他的这项研究不但显示配偶去世后鳏寡者死亡风险升高,而且发现配偶的死因可能影响幸存伴侣的死亡风险。比如,当妻子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时,丈夫接下来死亡的风险最高,而COPD正是巴巴拉•布什的死因之一;在失去妻子后,丈夫死于血液感染的风险也较高,而这又正是老布什4月份住院的原因。
克里斯塔基斯发现,妻子死于COPD的话,丈夫的死亡风险会上升30%| twitter
许多人都听说过老夫妇在同一天内离世的故事,尽管这可能是一些比较罕见的特例,但确实有统计数据显示,当配偶去世后,另一位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离世的可能性会明显升高。这种情况被称为“鳏寡效应”。
根据多项研究的统计数据,配偶去世后,鳏寡者死亡的风险会升高10~40%;尤其是前3个月,死亡风险升高幅度为30~90%。哈佛一项研究分析了12316人的数据,发现在配偶过世的3个月里,在世一方无论是男是女,死亡风险都比平常增加了约66%。
为什么会有“鳏寡效应”?
鳏寡效应的原因很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有生理上的因素,毕竟丧偶带来的悲伤和压力都有害健康。
有一种病叫“心碎综合征”,这个名称听起来比较通俗,不过它也有听起来很学术的名字,叫应激性心肌病或Takotsubo心肌病。这种病的原因是当人遭遇特别伤心的事情时(也有可能是极其高兴的事),体内与应激有关的激素会急剧增加,导致心脏收缩异常。
但是,心碎综合征患者很多在一个月内就能完全康复,一般不超过3到6个月。而鳏寡效应在配偶去世后3个月内最明显,以后逐渐下降,但会持续长达10年。看来,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存在。
最通常的解释是社会心理因素。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配偶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配偶是那个叮嘱我们吃降压药、打胰岛素、健康三餐、早睡早起的人,也是那个在我们生病时,第一个发现并照顾我们的人。
有些人在配偶病重期间就已经无暇关注自己的健康,在配偶过世后也忘记了照顾自己,于是就更容易生小病,也更容易小病生大病。
有些人在配偶过世后减少了锻炼,结果骨折风险增加——而严重骨折正是鳏寡效应里常见的死因之一。
还有些人因为配偶的生病花掉了大量金钱,或者经济上极其依赖配偶的收入,于是在配偶过世后经济情况恶化,这也不利于健康与生存。
老夫妇短时间内相继离世的这一类故事,往往让人感叹爱情的浪漫和伟大。这个现象也的确说明,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但另一方面,鳏寡效应毕竟对人的健康造成了危害,所以值得引起重视。
由于鳏寡效应的原理还不是十分清楚,所以目前没有特效的医学手段来预防鳏寡效应对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如何关爱丧偶老人?
鉴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可能作用,所以,给予丧偶的老年人社会支持,可能会有所帮助。
比如,经常关心丧偶的老年人,问问他们有什么不舒服,及时发现他们身体不适的征兆,就可以帮助他们尽早得到所需要的医疗救助。还可以从一些生活细节方面给予帮助,比如提醒他们不要忘了测量血压、血糖,不要忘了吃药,等等。当丧偶者感到孤独痛苦时,可以耐心陪伴,倾听诉说,聊聊过去的美好回忆。
最重要的是,仅有口头的安慰可能还不够,最好的关心是帮助丧偶者解决实际的困难,比如帮忙买菜、做饭、跑腿、陪同看病拿药等。
社区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比如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有一个下属机构——鳏寡者服务部,这个机构可以帮助联系具有相似经历的鳏寡者,通过举办一些社交性活动,给大家提供相互支持的机会。
丧偶者自己最好也不要始终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可以找具有相似经历的人,或者其他信得过的人,来倾诉自己的痛苦。让痛苦表达出来,可能会好过闷在心里。
另外,在悲伤之余,不要忘了关注自己的身体,注意饮食和休息,该吃药还得吃药,该看病还得看病。必要时,还可以寻求心理学或者医学专业人士的帮助。懂得寻求专业帮助的人不是弱者,而是聪明的强者。
对于处于痛苦中的人,来自亲友和社会的关心、支持,也许能够帮助他们度过配偶过世的难关。即使失去了挚爱的伴侣,也还能拥有世界和余生。
参考文献:
[1].Boyle, et al. Does Widowhood Increase Mortality Risk?: Testing for Selection Effects by Comparing Causes of Spousal Death.(2011) Epidemiology. https://journals.lww.com/epidem/Pages/ArticleViewer.aspx?year=2011&issue=01000&article=00001&type=Fulltext
[2].Felix Elwert, et al. The Effect of Widowhood on Mortality by the Causes of Death of Both Spouses.(2008) Am J Public Health.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36447/
[3].Mayo Clinic. Retrieve Dec7,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roken-heart-syndrome/symptoms-causes/syc-20354617
[4].Moon, J. R., Glymour, M. M., Vable, A. M., Liu, S. Y.,& Subramanian, S. V.(2014). Short- and long-term associations between widowhood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longitudinal analyses. J. Public Health(Oxf).,36(3),382–389. doi:10.1093/pubmed/fdt101
[5].Mental Health America. Retrieve Dec7, from https://www.mentalhealthamerica.net/conditions/coping-loss-bereavement-and-grief
[6].Widowed Persons Service. Retrieve Dec7, from https://www.wpsgr.org/about/
为了您更好的访问本站,请使用手机或平板自带的浏览器可获得更佳的浏览体验。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