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父母愈来难当。有感于机会稍纵即逝,现代父母花更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教养小孩。
现代家长养育儿女更费心力,尽早培养各种兴趣。
现代父母愈来难当。有感于机会稍纵即逝,美国现代父母花更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教养小孩。基于经济焦虑,现在不分社会阶层高低,“密集教养”育儿观已成主流。但在强调“自由放养”(free-range)的父母带头下,反弹迹象也已出现。
纽约时报报导,在一两代以前,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在孩子读高中达到高峰,但今日父母钱烧最凶的时期是6岁以下、18岁以上至20岁左右。现代职业妇女兼顾工作与家庭同时,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则和1970年代家庭主妇一样多。
在俄亥俄州当教授桑提尔斯(Renée Sentilles),她说她读遍育儿书籍,儿子4岁接受足球训练、5岁起学钢琴、练过田径、报过游泳、武术班,孩子已12岁大,她仍会注意孩子在家一举一动。
这种“密集教养”(intensive parenting)育儿观—父母持续不懈地教养和监督儿童,早自1990年代即是中上阶层父母常态,但最新研究显示,现代社会不分阶层都视此为养儿育女最佳之道,即使未必有足够资源这么做。
社会科学家表示,努力育儿的背后有个强大动力:“经济焦虑”。父母普遍认为,给孩子人生最好的开始,就表示自己正尽一切可能确保孩子爬上更高社会阶层,至少不会比现在差。
研究家庭和不平等问题的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家科恩(Philip Cohen)表示:“随着贫富差距扩大,搞砸的代价大增。人们担心自己最终会陷入较差的那一边。”“谈判机会:中产阶级如何确保求学优势”一书作者、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家卡拉科(Jessica Calarco)也说,“‘密集教养’是特别富裕白人母亲,确保子女在社会中保持优势地位的一种方式。”
乔治亚州的工人阶级单亲妈妈琼斯(Stacey Jones)在黑人社区一手养大两个儿子。她说,为了替孩子未来制造机会,她努力找寻负担得起的选项,上市府主办的体育活动、参加学校乐队。她相信多数人都想为孩子开疆辟土,但“因为太花钱,很多机会之门因此被关上了。”
1980年代的“直升机父母”全力避免让儿童受到伤害;到了1990至2000年代人们开始认为,儿童不但易受伤害也是可塑造的。社会科学家自此提出“密集教养”一词。据统计,今日母亲每周花5小时在孩子身上,1975年则为1小时45分钟。家长以前闲暇做运动或社交,现在更可能是与孩子一起共度。
密集教养的主要特征,原本存在于白人、中上阶层美国文化中,但研究人员表示,此观念已渗透社会各角落。打从孩子仍在肚子里,做母亲就被告知避免吃生冷食物、别喝咖啡,以免有害胎儿。还有科学家建议婴儿第一年应与父母同睡。但对于必须出外工作父母的支持,几乎没有增加。
不过,许多其他国家的父母,现在却更敢放手。在东京,小一学生开始独自乘坐地铁;在巴黎,儿童在游乐场玩耍可无人陪伴。尽管英国和澳洲也普遍出现“密集养育”父母,但它的美国根源相当明显;反映的概念是:养育儿童是个体而非社会集体任务。
专家一致认为,投资儿童是好事;儿童可以因为与父母共处、刺激活动和支持性的养育方式中受益。低收入家长投入更多时间参与孩子教学和阅读,缩小了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童在幼儿园的准备差距。随着父母增加监督,针对儿童的严重犯罪也显著下降。
但到底儿童未来的成功,有多大程度取决于教养子女,至今仍悬而未决。心理学家对儿童面临的高压和对父母的依赖提出警告;研究表明,父母参与过度的孩子,对生活有更多的焦虑和不满;当孩子不受人监督时,会建立出更多社交技能、成熟情感和执行能力。
如您使用平板,请横屏查看更多精彩内容,本站为无忧岛资讯个人官方网站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