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上,我们以为人们对相似的刺激应该做出相似的反应。同一件商品,价格降一点点,我们就多买一点点;价格涨一点点,我们就少买一点点。然而,直觉有时却与事实相悖。普度大学的普特勒教授花了大量时间,跟踪南加州鸡蛋销售的各个环节。在调研中,他发现人们对价格上涨非常敏感。当鸡蛋降价时,销售量会略微增加——但不多;而当鸡蛋价格上涨同样的幅度时,销售量陡然下降,其下降幅度足足达到了之前降价所带来的销售增幅的2.5倍!
同样的价格波动幅度,只因为方向不同,带来的反应便大相径庭。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人类总是对觉察到的损失做出过度反应,损失的痛苦总比收获的快乐强烈得多。但究竟这种“损失厌恶”的原因为何?经济学家们只能摇头摊手,表示不知。耶鲁大学研究灵长类的桑托斯教授的一系列实验,倒是为解答这个问题带来了曙光。她以实验室中的僧帽猴为研究对象,教会了猴子使用金属代币来购买食物,然后开始严格控制实验设计,观察猴子在类似情境下做出的决策。她的研究被生动地称为“猴子经济学”。
僧帽猴与人类在3500万年前是一家,我们的这些远亲很快学会了最基础的金融游戏规则:把代币交给实验员,便能换回几颗葡萄。问题来了,这是猴子们真的明白了“交易”的内涵,还是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桑托斯进一步安排两个身着不同颜色衣服的销售员一起出现。同样收取一枚代币,红衣销售员总是给一颗葡萄,而紫衣销售员则总是给两颗葡萄。不久,猴子们就压倒性地选择和紫衣销售员交易——它们不但懂得交易,而且是价格敏感型顾客!
随后,实验进一步引入了经济学中的两种重要谬误:“相对价值计算”与“损失厌恶”。比起计算绝对收益,人类更喜欢从一个初始价位出发,判断是“赚”还是“亏”。在“赚”的情形下,人们会更趋保守,回避风险,选择落袋为安。而在“亏”的情形下,人们反而变得更倾向于冒险——只因为冒险代表着最后那一线“不受损失,全身而退”的希望。这种情感反应常常让人们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抉择,令人在情况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地保留那一点点“不蒙受损失”的希望。股民会在熊市里抱着下跌的股票坚决不肯卖出,因为一旦认赔离场,损失便既成事实,无法改变——这简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猴子面对损失时又会如何呢?这次出现在猴子面前的是两名“奸商”——绿衣销售员和蓝衣销售员。他们一开始展现给猴子的都是三颗葡萄,但当猴子付完代币之后,绿衣销售员总是固定拿走一颗,只给猴子两颗葡萄;蓝衣销售员则一半时间交给猴子三颗葡萄,另一半时间只给猴子一颗葡萄。
猴子们当然对此非常不满,但一段时间后,猴子们认识到,如果和绿衣销售员交易,意味着必定会蒙受损失——每次损失一颗;如果和蓝衣销售员交易,则要承担损失两颗葡萄的风险,但是也有可能秋毫无损。猜猜结果怎样?大部分的猴子选择了蓝衣销售员.
桑托斯笑称,她那群猴子的行为完全是人类的原样重现。当用经济学工具来统计猴子的交易数据时,它们的数据与人类金融市场中的统计数据近似到无法区分的地步。也就是说,单单看统计图表,你完全无法判断这些数据是来自猴子还是人类。此外,猴子们还无师自通地表现出偷窃、抢劫代币等行为,而得到代币之后,它们的做法与美国人一模一样——立刻花掉——没有一只猴子愿意储蓄。至于那些出于偏见的决策,在猴子和人类中一样常见,只是在人类中出现时影响更恶劣,比如导致金融海啸之类灾难性后果。对此,美国网民留言评论道:“换言之,如果把那些华尔街的分析师全换成僧帽猴,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差太多。”
访问无忧岛网站,请使用谷歌和苹果浏览器!部分浏览器访问本站可能会造成内容页面的缺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