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有时候“节约”过度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比如天天都在用的筷子、洗脸帕、枕头、洗碗海绵,都是有一定使用期限的,不是说非要用“烂”才换,甚至用到天荒地老都不得换!那么,这些日用品到底用多久就该换呢?!
筷子没用断就不换(老母亲:对,这就是我的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估计好多人屋头的筷子至少是用了一年以上的!
有研究对餐馆使用三年以上的木筷进行菌落计数,发现一根筷子上有上万个细菌,尽管这些细菌大部分都不致病,但你细细想一下,一双筷子差不多就两三万个细菌在上头,感觉有点下不起嘴喃!
问:“医生,你不能拿餐馆头的筷子跟屋头的比三,毕竟屋头就这么几个人在吃,自己洗的肯定也更干净些三!”
答:嗯,你们说得有道理,那我们就来说家用的筷子。
①旧筷子最容易“藏污纳垢”!
一双筷子,从开用那天起,每一次搓洗筷子,都能在筷子表面留下裂痕。裂痕会逐渐积聚食物残渣、油污,再遇上洗完筷子后没有晾干、擦干的水渍,又懒得日常消毒,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温床就慢慢形成了。
使用的时间越久,木筷的裂痕就会越深、越多,对微生物的“容纳能力”也就越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杆菌甚至黄曲霉(可产生能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出现的概率也就越大。
当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这些微生物可以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或是在胃里兴风作浪,引发胃部炎症,破坏肠道微环境引起呕吐、腹泻等。
②沸水消毒的旧筷子,一样会滋生微生物
很多人都认为,只要随时都用沸水煮筷子消毒,用个一两年都没有啥问题。
不管是新筷子还是旧筷子,浸泡在沸水中煮至少15分钟,的确可以清除掉使用过程中沾染到的大部分细菌、真菌、部分病毒及化学物质。但有些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乎你想象,尤其是在已经藏污纳垢的有裂痕旧筷子里。
与新筷子相比,旧筷子更容易再次滋生微生物,有可能你还没来得及进行下一次消毒,旧筷子上已经又滋生了许多微生物了。
所以,即使沸水煮筷子能达到一定的消毒效果,但我们还是要建议你要在一定时间内换筷子。
当筷子出现下面两种情况,请及时更换:
1)筷子表面出现斑点
只有当微生物堆积到一定数量,才会导致木筷出现这种变化。不要想到自己拿洗洁精洗一下,热水烫一下,钢丝球刷一下晾干了还可以将就用,有些事情真的该讲究而不要将就!
2)筷子出现变形,明显凹槽
这样的木筷比没变形的更容易滋生微生物,而且变形了捻菜也不方便嘛!
结论
维持筷子干净、定期消毒、保持筷子干燥都能保证筷子的卫生,但筷子的使用寿命有限,理论上几乎每天都使用的竹筷、木筷,建议3~6个月更换一次。
问:“那不锈钢筷子呢,总要放心些三?”
答:是的,与木筷相比,不锈钢筷子的使用寿命肯定是要长很多,但前提是你买到的质量有保证,而不是那些“三无”不锈钢筷子。
再说了,用不锈钢筷子捻菜,尤其是捻蛋蛋啊、圆圆啊、坨坨啊那些,手艺不好勒人可能当场想发飙哦,不利于家庭和谐嘛!
想必大家换洗脸帕多数都是以用烂为标准,只是有些人烂个小洞洞就想换了,有些人要烂成大洞才把它淘汰成抹桌帕,然后再烂成刷刷才把它淘汰成擦地帕。
2014年中国纺织品协会对五个城市的人群使用毛巾的习惯和毛巾上的菌落数做了深度调研,发现多数毛巾含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
而在这些含病原微生物的毛巾中,许多人一条毛巾的使用寿命都超过一年,有的人更是坚持没烂就不换。
为啥子毛巾那么容易招惹病原微生物呢?
首先,具有中空结构的毛巾,经常沾水,又不一定完全晾得干,尤其成都冬天阴湿的环境,啥子东西都是晾得来悬嗒嗒的,本来就非常容易成为病原微生物的温床。
其次,你们的洗脸帕是不是都挂在卫生间?旁边还有洗澡帕、揩脚帕?不仅有自己的,旁边还有娃儿、老公的一堆都挂在杆杆儿上?其中刚用了的那张还在滴水?在这种潮湿温暖的环境下,毛巾就更是成为了病原微生物的温床。
再次,每次使用毛巾时,使用的人都会将天然的皮肤微生物和任何其他来源的微生物转移到毛巾表面,这些微生物又会在毛巾上进行大量繁殖。一根毛巾用得越久,上面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就可能越多!
但大家也不用太慌张,一般情况下它们并不会对你的健康造成影响,只要你没有伤口或者没有免疫等问题,毛巾上的微生物一般不会让你生病。但当你有伤口或者免疫力下降时,大量的微生物还是有可能致病的。
结论
使用时间越长的毛巾上附着的微生物数量就越多,建议3个月换一次毛巾最合适。
当然,保持健康的使用习惯更重要,比如不共用毛巾、经常保持毛巾干燥,每周清洗一次,出太阳的时候拿到阳台晒一晒等等。
很多人都觉得枕头只要经常换洗枕套、晒一晒枕芯就可以了,但真的莫得那么简单。
①枕芯中的尘螨
尘螨是一种微小的昆虫,适合在温暖潮湿的地方生长——比如你的枕头。
问:“医生,枕头温暖是没错了,咋会潮湿喃?”
答:很多种情况都可能会引起枕头潮湿,比如你头发没干就睡觉了,睡到半夜热得出汗了,或者做梦流憨口水了……
不管是棉的、乳胶的,还是羽绒、化纤、决明子等等,任何枕头都可能变成尘螨成堆的地方。尘螨以死皮细胞为食物,并且会持续产生粪便和尸体,经过2年的使用,你枕头重量的10%到15%可能是由尘螨代谢废物组成的。
虽然尘螨不会咬人和传播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虽没有必要对它实行灭绝政策,但它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会引起过敏人群出现相关症状,所以控制尘螨的数量和生长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有过敏体质成员或者新生宝宝的家庭。
那如何控制尘螨的数量和生长?
定期常温或冷水清洗枕套,对清除尘螨作用是很小的。较高的温度(50℃以上至少10分钟)和保持干燥(相对湿度保持至少低于50%)才是杀死尘螨的有效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这样做:
可以水洗的枕芯,建议定期(如每三个月,尘螨过敏者还可以增加频率)在50-60℃的热水里清洗枕芯;
不适于水洗的枕芯(包括被褥)则可以经常曝晒,虽然温度达不到50℃,但晒太阳可以去除枕芯里的水分,使尘螨脱水而死;
在卧室内使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
给枕芯使用孔径小于20微米的防螨材料包装套。
这些处理尘螨的有效麻烦方法,即使你坚持得再好,也是抵挡不住时间的积累,它们的尸体和废物还是会越来越多的。
所以终极解决办法还是:换!
②枕芯中的真菌孢子
除了尘螨外,枕头中还存在着真菌孢子,尘螨可以以真菌孢子为食物,真菌孢子可以以尘螨粪便为氮源。
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在一个使用超过1.5年的枕头里,可能有百万个真菌孢子。这些真菌孢子分裂出的真菌可能进入你的呼吸道,在一定程度上诱引哮喘和鼻窦炎的发生。其中常见的烟曲霉还是可引起肺曲霉病的致病菌。
③变形的枕芯就该换
当一个枕芯使用过长时间后,它会因为尘螨和压力的原因变平、失去弹性,无法为头和颈项(hang)提供足够的支撑,可能导致你睡醒后觉得颈项(hang)酸。
判断枕头是不是变形该换了的办法:将枕头对折,然后松开它,如果枕头不是恢复形状而是保持折叠的状态,说明你就需要换一个新的枕芯了。
结论
想哈那些虫啊、孢子啊,整个人都不好了。来看英国睡眠委员会的建议——半年到两年更换一次枕头。
嗯,至于是半年还是两年,你们个人决定嘛,反正挨到它睡得是你们,不是我。
我们刚才说了,卫生间温暖又潮湿,微生物是比较多的,但是在大家屋头还有一个地方比卫生间的微生物还多——那就是厨房。
因为食物、人体表面和厨房环境微生物组间存在微生物的相互交换,再加上潮湿、晒不到阳光、食物残渣多等因素,让厨房有着微生物繁殖的适宜环境条件。而在厨房头,洗碗海绵又成了微生物繁殖的重灾区。
在厨房里,最常见的有不动杆菌、莫拉氏菌、金黄杆菌、霉菌和酵母菌,它们都喜欢厨房的环境,可以导致多种感染类疾病。
比如不动杆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感染性腹泻、伤口及皮肤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而所有厨具中,孔径复杂、吸水性好、难以彻底清理的洗碗海绵病原菌检出率往往最高。这些病原菌都可以通过海绵--手或碗--口的途径进入人体而致病。
问:“医生,你怕又是吓我们的哦!我们天天用的洗碗海绵洗的碗,没觉得身体有啥子不舒服呢?”
答:亲们,上面提到的这些微生物都是条件致病菌,虽然我们长期和它们共存,但也不会随随便便就被它们感染。
我们人的皮肤黏膜中本身就是有常居菌的,有很多还对人体有益,少量的常见菌也可帮助人体形成正常的微生态圈,提高抵抗力。
当我们身体健康、免疫力正常时,一般都能扛得住它们的攻击;
但一旦防御力下降,比如患基础性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宝宝和老年人等,病原菌就会趁虚而入攻击我们的身体,病原菌量越多,我们被感染的风险就越高。
这种时候你再使用了那些又脏又旧、繁殖了兄弟姐妹子孙后代千千万病原菌的洗碗海绵,耽怕是不容易躲得脱哦!
问:“那我丢在热水头煮半个小时,或者用微波炉高温消毒洗碗海绵得行不?”
答:哪怕海绵的结构再复杂,煮沸和微波炉高温都是有效的消毒方法。但国外研究发现,日常定期消毒的洗碗海绵的病原菌检出率并不比没消毒的低——一样多得吓人。
因为洗碗海绵确实是各种病原菌的理想住宅,你今天把他们干掉一批,过不了两天很可能又住满了新成员。而且不到位的日常定期消毒还可能造成洗碗海绵中一些耐热的顽固分子病原菌比例增加。
所以,比起费时费力、正儿八经的天天消毒来说,相信你还是更愿意干脆一点地丢了噶?!
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撒手时也要潇洒的撒手。
结论
建议定期更换洗碗海绵,你实在觉得肉痛嘛,至少1个月换一盘嘛!家里有病号的时候,每天一丢是更稳当的!
综上:
筷子的最佳使用期是3—6个月,
毛巾的最佳使用期是3个月,
枕芯的最佳使用期是6个月—2年,
洗碗海绵的最佳使用期是1个月。
访问无忧岛网站,请使用谷歌和苹果浏览器!部分浏览器访问本站可能会造成内容页面的缺失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