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手术在中国开始普及是90年代的事情。先是一些国有综合性医院以自筹或合建等方式开设整形美容科,随后社会资本陆续进入整容行业,在一些大中城市设立医疗美容专科医院,在影视演员之外,接受美容手术的普通人越来越多。
《我爱我家》中和平和家人开始讨论整容的时候,已经出现“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广告宣传。“外表美重要还是心灵美重要?”“这外表美又碍不着您那心灵美。”“整容容易整出问题,整容手术千万做不得!”“那万一做好了呢?”和平与老傅的对话今天仍然在一遍遍重演。
| 小保姆
贾志新带着保姆小张下海南闯荡后,老傅家迅速进入有一顿没一顿的状态。贾圆圆饿得抱怨“现在谁要给我俩馒头,我立刻跟他私奔”,这时候一家人才意识到保姆的重要性,急着上劳动服务公司找人。
1992年4000万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女孩进城市当小保姆成为一个社会新现象。同时期的另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用了整整一集来讲小保姆的生活,那个小保姆米继红到了雇主家里自己当起了主人,天天在家开party。1995年的电视剧《一地鸡毛》里,女主人则对每天气鼓鼓的保姆颇有微词,认定自家保姆和对门保姆串通一气对付自己。保姆和雇主之间的地位差距、性格差异和利益瓜葛使得彼此的关系充满了较量与博弈。在家政服务业越来越规范化的今天,保姆则被更换成一个更为老练的称呼——阿姨。
| 气功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众文化里,“气功热”绝对算最魔幻荒诞的一笔。1984年到1991年,气功表演曾连续七年出现在春晚舞台上。在“香功”“红茶菌”“甩手疗法”不断更迭的背景下,《我爱我家》中的傅明老同志突然迷上气功也不足为怪。掌握特异功能的大师们受到明星一样的待遇,比如“以鼻嗅字”功能的张宝胜、能“遥感”治病并发功控制住大兴安岭大火的严新、自称被仙人传授了“自然中心功”和“宇宙语”的张香玉,都是轰动一时、崇拜者众多的人物。《我爱我家》有句台词:“迷信要是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使科学都沾上了一股妖气。”如今看来像是群魔乱舞的气功热跟当时的社会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想要在集体活动中寄托慌乱的精神。
有意思的是,剧中贾志新请来给傅明治病的司马南是真人客串。90年代,司马南是“气功黑”代表人物,他通过现场砸场子、做假带功报告以及假特异功能表演等方式戳穿了一个个大师。1994年,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点明要破除伪科学,气功渐渐偃旗息鼓。
| 世界杯
1994年,在美国举办足球世界杯,比赛都排在当地时间的中午,烈日炎炎,克林斯曼曾经对此抱怨,比赛打到加时赛,连德国队都跑不动了。
在时差13个小时的中国,广大球迷则熬夜看球。《我爱我家》第94集,志国、老胡几个在楼下聊球,杨大夫打着哈欠登场:“现在才早上七点钟。”志新反问:“这明明是晚上八点,您这哪国表呀?”杨大夫理直气壮:“美国表!我现在按照美国标准时间安排作息。”众人啧啧称叹:“这才是真球迷。”
在1994年,像杨大夫这样的球迷熬夜看球是基本修养。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需要追赶,竞技体育成为突破口,也造就了人们对此的狂热。在这方面被寄予希望的何止是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以及能承载这一切的奥运会都是如此。《我爱我家》里,萨马兰奇经常被拉出来开涮,“今天气象万千呐,萨马兰奇又要来北京了?”“萨马兰奇刚走又要杀回来了?”1993年,北京以两票之差输给悉尼,申奥失败,整个中国曾陷入到巨大的失望当中,直到2001年申奥成功。
| 曲艺热
第五集,和平他妈唱的“百万那个雄师,哏里哏隆滴咚……”成为《我爱我家》迷心中的经典台词。
1991年,《曲苑杂坛》每周三晚在央视上放,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创造101》。这档节目的内容非常杂,评书快板、弹词相声、杂技魔术都有,捧红了一众如今耳熟能详的艺人。顶着瓜皮发型、穿着藏族袍子的小伙洛桑火遍了大江南北;冯巩的搭档还不是现在的影视界各演员,而是牛群,《小偷公司》《点子公司》是二人的巅峰之作。时过境迁,各种娱乐产业发达后,曲艺慢慢被挤成了小众爱好。2011年,《曲苑杂坛》宣布停播。不过曲艺还在发展,只是现在火的不是和平她妈唱的大鼓了,而是德云社、嘻哈包袱铺挥着荧光棒的女孩们。
| 美国加州牛肉面
《我爱我家》里时常看到一些冠有外国地名的时髦品牌,比如“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美国加州肯特家具”“美国八喜冰淇淋”。90年代这些洋味儿的名字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消费洋品牌是当时人们接近想象中“国际化”生活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80年代末,最早进入中国的洋快餐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的第一家店,名叫“美国肯德基家乡鸡”,今天看来颇有几分土味儿洋气。
关于美国肯特家具,外网上找不到任何信息,只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可疑的介绍:“肯特家具自上世纪90年代初被从美国带到中国市场,此后开启了美式家具风格在中国的里程碑。”而连贾圆圆都能脱口而出的“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90年代在北京和国内其他城市开了多家分店。除了创始人李先生的美国国籍之外,这碗“洋面”可以说跟加州毫无瓜葛。曾经出现在贾家的冰箱里和燕红咖啡厅里的“美国八喜冰淇淋”(Baxy)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品牌。
| 赛 特
除了洋品牌,在剧中许多地方都能看到90年代北京市民物质生活其他方面的潮流。在《奖券的诱惑》那集里,和平为抽奖券“逛遍了燕莎、蓝岛、赛特、长安,完了再到城乡转个弯儿”。这一句台词就囊括了90年代北京最洋气、最新潮的购物场所。位于建国门的赛特购物中心于1992年开业,洋派新潮的名字,价格昂贵的进口品牌,加上当时它还是拥有最多自动滚梯和大屏幕的商场,富商和明星上赶着去消费,普通百姓则怀着见见世面的心态去观瞻。近30年过去,台词里提到的大商场多数沦落至售货员比顾客还多的境地。
| 拆 迁
1991年,北京城八区和远郊区的37片危改小区第一批被改造,紧跟着从胡同拆到大街,项目数量迅速增加。1994年,全市危旧房改造到达顶峰,据报道全年动迁居民2.6万户,约75万平方米,许多资金来自于香港、台湾地区,还有新加坡。1994年播出的《我爱我家》后80集,有这样的情节:小区出现一条流言,说台湾商人出钱,国家要实行拆迁。这下可热闹了,各家各户闻风而动,最折腾的要数于大妈,又是排队买玻璃封阳台,又是让大姨二舅姐姐弟弟往家里住。图什么?拆迁时,不管按人头还是按间数,都能多分回迁房。
| 奖 券
提到90年代在全国盛行的奖券,不论当时的大人还是孩子,都能记起“两块钱能赢一辆夏利车”这档子事。有一种奖券是现场兑换的,主办方在大广场上搭一个抽奖台,挂上引人的横幅,摆上电器、自行车、生活用品等奖品实物,奖台四周围满了抽奖的人。台上的大喇叭里不断循环播放着奖品门类和获奖信息,人群脚下踩着散落满地的奖券,撕开的一面写着“谢谢惠顾”。这狂欢式场景今天依然令人回味。
《我爱我家》里《奖券的诱惑》那集就讲述了关于奖券的荒诞故事。志新用全部积蓄买赌中国队输,结果中国队却“不合时宜”地赢了;和平痴迷于购买有奖销售的“金刚砂”牌手纸,尽管它硬得像砂纸,可以拿来刷锅。“金刚砂”手纸让和平一家赢得了 “香港7日游”,然而兑奖过程一点儿不顺利,她被纸厂、卫生协会和刊登兑奖信息的报社相互踢皮球,还被要求提供各种荒唐的证明材料,最后还是把香港旅游梦变成了“终身免费试用金刚砂牌手纸”。
| BP机
BP机也叫寻呼机,曾是90年代初炙手可热的通讯工具,它通过人工传呼台发送信息,被呼叫的人收到后再使用公用电话回电。《无线寻踪》这集,时髦女郎丽达让志新帮忙转手一台“汉显摩托罗拉”,俗称“大汉显”,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汉字寻呼机,当时4000元的价格堪比奢侈品(副局级离休干部傅明老爷子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1000元上下),每年缴纳的入网费也比数字机贵上好几倍。
90年代初下海经商正热,根据BP机能分辨出一个人的身份。使用“大汉显”或多台BP机的基本是老板,用金链子挂在腰间,显得派头十足。BP机发展到后期,还推出了定制信息服务,提供天气、新闻、股市行情等资讯。“80后”一代小时候拿大人的BP机看订阅的笑话,或偷摸带到学校别在腰上学着大人的样子臭显摆。后来手机的出现使BP机很快走向衰落。随着2007年联通公司宣布退出寻呼业,BP机便基本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吧。
(文/王雯清、黄晏浩、弥生、小红)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三联生活周刊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