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讲述的故事,从美国一家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医学院开始。这所医学院与美国其他大学的医学院一样,招收的都是成绩顶尖的学生。医生在美国社会中堪称勤奋、博学、社会责任感的代名词,他们充满奋斗精神,是典型的终身学习者。
在美国,进入医学院的竞争相当激烈,而在医学院学习和实习的压力,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名医学生,曾到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外科作为交换生实习。这里的学生基本上每天凌晨3点30分起床,吃过早饭之后3点45分出门,4点之前就到达医院,开始查房前的准备,4点30分早查房之前准备好全病房病人的信息,接受着每周100个小时高强度的严酷训练。
这名医学生,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住在波士顿,由于没能找到搭顺风车的同学,只能乘坐凌晨4点的第一班公交车,等他到达哈佛医学院的时候,医院的住院医师都快写完病历了。波士顿凌晨4点的这一班车上大多是穿着浅蓝色工作服的医生,因此这一班车被波士顿人称为“医生专车”。
可是面对如此优秀勤奋的学生,美国某所医学院的院长和几位同事却开始担心,会不会是他们的医学教育出了问题:学生初入医学院的时候,大多怀有怜悯之心,但是在接受过专业的课程和实习训练后,这种怜悯心却在不断消退。“等到他们毕业时,他们很容易把病人视为物品,可以修就修理,修不好就扔掉。”
院长和他的同事们开始反思:到底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开始担心急功近利的学术文化,令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这种竞争心态,使医学院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有教授偶尔把学术期刊放在图书馆不能外借的书架,并且要求学生阅读里边的论文时,到了第四名或第五名学生时,出现了偷偷用剪刀把文章裁下来据为己有的事情。这让教育者们感到特别痛心:如果大家共享论文,这些信息可能有朝一日会帮助某位医生治好一位病人。可是,有些学生的怜悯之心已经消失了。如果教育并没有让他们学到如何通过自我鼓励去学习,而是一心要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获胜,那我们是在培养具有医德的医生吗?
院长和其他具有反思精神的老师认为,这种情况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紧密相关。院长说,传统医学教育的情景是:“头两年,学生坐在座位上,教授则坐在讲台上,手执教鞭,对着一具骷髅指点。学生的任务就是记住所有信息,在测试中把它们默写出来,并且能在实验室内运用。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跟第一个病人见面。我们奇怪为什么他们会像对待一具挂着的骷髅那样对待病人。因为这种单向灌输式的学习,根本没为学生提供任何自己主动去发现知识的经验。”
学生经过层层的激烈竞争才能进入医学院,又拼命奋斗以保住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地位,他们的经历给予他们的意识是:只有打败其他人,自己才能成功。可是如果未来的医生,只盯着同行,只把奋斗的动力理解为在竞争中获胜,那么医生的职业道德又何在呢?医生如果对病人没有同情心和怜悯心,那么他们如何在给病人提供技术上的治疗的同時,又提供人性深层的抚慰呢?
意识到问题的院长和同事们一起,提议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案。这个新方案的主要特征是,让学生从他们进医学院的第一天开始,就聚集在一个病人周围,围成一个小圈,为其诊病并开处方。
每个圆圈中都有一位导师和一名负责教学的医生。但是,导师既不告诉学生诊断结果,也不告诉学生如何开处方。导师的任务是,引导大家合作探讨医学生应该看到的伟大事物——病人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学生注意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学生个体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
在这项新计划执行6年之后,不仅没有人再把论文从期刊上偷偷剪下来,医学院还不断收到表扬学生如何帮助病人的感谢信,并且,学生考试的成绩不仅没有下降,还持续而缓慢地上升了。哪怕是刚刚进入医学院的学生,他们并没有多少医学知识,但是当他们围着一个病人时,他们也会联系自己生病的感受和看病的经验,为病人出谋划策。这种将冷冰冰的医学知识与个人经历、情感相连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医生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为了战胜其他医生。医生眼里应该看到病人,看到病人的疾病,看到他们的痛苦、脆弱与期待。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所说,这时候大家建立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这种对学习共同体的认知,背后也有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撑。早期的生物学家认为,生活是个体之间从不间断的战斗,是你死我活的斗兽场。丁尼生的名言代表了早期生物学家的观点:“动物的牙和爪都染满了鲜血。”而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学者,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但在今天,我们对生物学事实的形象已经被转化了。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张聚焦在合作共舞多于恐怖战斗的照片,这是一张包罗万象的生物网的照片。竞争和死亡从来没有从自然世界中消失,但是死亡现在被视为共同体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个人生命失败的结果。
同样,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物竞天择的阶段,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自己成长的机会。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建立在其他人被打败的基础之上。作为今天的家长,如果你还在为未来社会的竞争而恐惧,还在为自己的孩子比邻桌多考几分而奋斗,那就说明你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认知了。
(吴依诺摘自微信公众号“橡果成长纪”,勾 犇图)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