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
我们似乎正在通向一个“无人时代”。
亚马逊的无人机、京东的无人仓、阿里的无人超市、百度的无人驾驶、西门子的无人工厂……层出不穷的“无人×技术”,让我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时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ICU里的机器人医生、机场里的机器人巡检、电脑中的机器人老师……无人技术以“无接触”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
但是,这些快速迭代的新技术,在带给我们惊喜和便利的同时,让我们的内心不免恐慌、焦虑,我们可能会发出疑问:“无人时代”,拥有血肉之躯的人将何去何从?
“无人”背后“有人”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果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点回头望,会发现人类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如此——新的技术产生,旧的职业消失,但新的职业也在应运而生,“无人技术”产生的连锁反应也大抵如此。
例如,从20世纪开始,公路上的汽车逐渐取代了马车,工厂里的数控机床逐渐替代了传统机床,教室里的投影儀也取代了粉笔黑板,市场里的自选超市替代了传统的售货柜台,交易所里的电子系统取代了“红马甲”……这些业已发生的变革,同样给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但每一次变革,在消灭了原有岗位的同时,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就拿证券交易来说,当证券交易所里的“电子交易撮合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场内证券交易员”(红马甲)的人工撮合方式,“红马甲”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围绕“电子交易系统”会产生新的岗位,如软件编写、系统维护等。由此又延伸出为了使用电子交易系统而购买的电脑、通讯、服务器、存储器等IT设备,围绕这些设施设备所产生的新的工作机会,远远超过了过去“红马甲”的岗位数。
类似地,各种冠以“无人”之名的技术方案背后,都有无数的“有人”岗位。既然“无人技术”还需要大量的“有人”工作来维持,那么“无人技术”的真正意义何在呢?
事实上,“无人技术”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它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人类脱离那些重复低效、高成本低产出的工作,或者是远离那些包含着不确定性的危险工作。人类逐渐把这部分工作转交给机器来完成,而将更多的精力转而用在那些高附加值、高产出并且能够为人类发展带来更大贡献的工作中去。
“无人时代”考验生存能力
这其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身进化的一部分。这种趋势,从原始人学会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至今未曾改变。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惶惶不安,更不用担心还未出生的孩子将来会不会失业。
事实上,决定孩子们未来会不会失业的关键因素绝不是“无人技术”,而是他们是否具备承担未来那些“有人工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持续学习能力、承压与自我激励能力、变革与沟通能力等。
在这里,我们没有提到任何技术技能,因为它们都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值得反思的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中仍是缺失的。
难以取代的人类情感
事实上,快速发展的“无人技术”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如何照顾到客户作为一个“人”的情感需求。
这是“无人技术”迈不过去的坎。就好比许多走进零售店的客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想买一瓶矿泉水或一包瓜子,而是想和店老板唠唠嗑、拉拉家常,聊聊本地的人情世故……而“无人超市”是无法解决这种类型的客户需求的。即便是换了一个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作为“无人超市”的售货员,也无法想象一个客人会愿意和这样的机器人聊些私密且八卦的事情,客人很有可能会担心,搞不好这些聊天记录,哪一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无人宾馆也是如此。人们在异乡、异国度假,选择短暂居住的客栈,不仅希望能得到休息和放松,也期待通过与当地接待和服务人员的沟通,感受那座城市或者小镇的人文特色、语言魅力并分享彼此的人生体验。
再比如,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术机器人加入医疗服务的行列,大量重复性的、标准化的手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力,让医生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攻克医学难题上,同时能在未来不可预料的疫情中,承担更多危险而繁重的医疗任务。
然而,“人”依然是无法取代的,即使未来的大数据分析、基因测序等技术能够帮助机器更好地分析病人,但治疗关键时期来自医护人员的医嘱和鼓励,或者是隔离时期医护和志愿者们发起的健身操活动等,这些由“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的工作,依然离不开人类。
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并不是零和一的博弈。不是非你即我,更不是你死我活。无论“无人技术”如何发展,只要人类还在这个地球上生存,那么就一定有适用于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无人”或“有人”解决方案。
还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无人技术”的发展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便利,更多的安全感,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会不断让我们焦虑,甚至让我们恐惧。但是,它同时会让我们反思,让我们不断进步,甚至是进化。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