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嵘
关于《神雕侠侣》有一个争论,就是小龙女跳入绝情谷后,是不是还活着。
金庸写武侠小说在报上连载时,很多读者就是冲着他的小说来买报纸的,而那些读者在小龙女跳崖后强烈地要求小龙女复生,面对这些热情的读者反馈,金大侠居然用回天神力,令神雕大侠一跃跳入绝情谷,和小龙女重逢,杨过结束了十六年的凄苦等待,使他漂泊的情感得到如意的歸宿。
但这是最好的结局吗?
我们先来说说一个实验。
瑞士圣加仑大学的心理学家希尔德布兰德和同事开发了一款用来设计珠宝的在线工具,他们还专门创建了一个可供与他人分享这些珠宝设计的网络平台。研究者邀请了一千多名女性设计一对耳环,其中有一部分人会得到设计的反馈,并告知这些反馈是来自组里其他人的。
这些设计者会根据反馈反复修改她们的设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修改让她们对最终设计结果并不满意。在后续的研究中,希尔德布兰德按照设计把耳环做了出来,研究人员打电话让这些女性买下这些耳环,结果购买这些耳环的女性中,得到反馈的人数是没有得到反馈的一半。得到反馈的女性给出的平均回购价格是14瑞士法郎,这个价格是没有得到反馈的女性的一半。
不单是艺术设计,购物同样如此。在一项和汽车制造商合作的研究中,希尔德布兰德还发现,来自朋友或陌生人的反馈并不能让我们的购物更开心,听从他人意见的消费者往往不会挑选与众不同的车和配置,他们会选中规中矩的车,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车,他们要和大众保持一致。希尔德布兰德说,反馈抑制了创新,减少了原创,甚至还降低了消费的满意度。
再回到《神雕侠侣》中,金庸的好友倪匡曾说,让小龙女复生并非金庸本意。从小说创作来说,杨过和小龙女一再面临“正常世界”不太可能发生的“极限情境”,小龙女失贞,杨过断臂,两人明明刻骨铭心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一起。金庸通过这种武侠的象征结构,来抒写人生的“极限情境”。
杨过和小龙女这对师徒之间的爱情为世俗所不容,即便是郭靖这样的大侠也视之为洪水猛兽,所以这种爱情,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待情节发展到两人在绝情谷中被迫分离,生死两茫茫,此时已达情景交融,小龙女之死,才是结构上应有的安排。
在同样的情境下,作家狄更斯则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他当时在杂志上连载《老古玩店》大受欢迎,读者对善良的少女小耐儿的遭遇非常同情,在连载快要结束前,狄更斯每天都要收到几十封来信,读者们在信中恳求他“发发慈悲”“不要将小耐儿弄死”。许多读者来到老古玩店,乞求店主开恩,饶小耐儿一命。他们明知小耐儿不在店里,仍扒着窗子看,为垂死的小耐儿而哭泣。
此景此情,令狄更斯深受感动,他说:“这个故事使我心碎,我简直不敢写出它的结局。”但是,狄更斯是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大师,没有让情感的随意性替代生活逻辑的必然性。在小说的最后结局中,小耐儿还是香消玉碎了。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