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与好,谁更有力量

转载 网络  2023-02-18 23:32:32  阅读 370 次 评论 0 条

 

 

徐瑾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实验。一般认为,抛硬币时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1∶1,但是大多数人不愿对抛硬币等额投注,原因就在于对于损失的厌恶:“他们不愿在抛硬币上冒损失20美元的风险,除非有机会获得相当于损失金额两倍的钱,即40美元。”

这一现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称为“损失厌恶”,也就是说“损失造成的影响比收益大”。

普通人如此,伟人也是如此。据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纽约视察时,走过欢呼的人群,他对身边的纽约市长说:“天哪!你看,那边有人对我竖中指。”旁边的纽约市长感到很诧异,那么多人对你欢呼,总统阁下却只注意一个对他竖中指的人。伟人尚且难以免俗,何况凡人?从更深角度,你会发现,对“坏”的关注,其实来自我们的进化本能,这种本能起因都是保护自身,躲避危险。

原因在于,对“坏”的关注,主宰整个大脑,或者说,大脑天生胆小。正是这些特质,保护了我们。因此,人类的注意力,天然会被威胁吸引。实验发现,即使年仅8个月的婴儿,面对蛇和青蛙的照片,会更快地关注前者,面对悲伤和开心的脸,同样会更关注悲伤的脸——甚至可以说,大脑对“坏”或者危险更敏感,对“好”或者善,则视而不见。

可以说,人性对待负面的厌恶态度,不仅验证了中国谚语“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更是验证了俄罗斯老话:“一勺柏油搅坏一桶蜂蜜,但一勺蜂蜜改变不了一桶柏油。”

如果“坏”如此强大,那么就需要学习先定义坏。学术文献中,会称之为“负面偏差”“负面主导”“负面效应”,也就是说,“负面事件和情绪产生的影响普遍强于正面事件和情绪的影响”。

对“坏”的关注,从进化而言对我们是有意义的,正是我们的大脑关注负面的特质,才使得我们可以更善于远离危险,也更善于学习。了解负面效应原理之后,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避免這些负面效应的放大,尤其不要让它去伤害对我们最亲近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人性始终是解答我们很多问题的根源。这就好像梁漱溟晚年对儒家的总结:“儒家站在人的立场,儒家说的话,说来说去,不离开人,它从来不离开人,连鬼神它都不大谈。不是那个子路嘛,问孔子生死问题,他就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喜欢无忧岛网?请直接搜索引擎——无忧岛网即可找到我们,并通过浏览器打开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62101.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