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老迟到?其实他们是故意的……

转载 网络  2023-07-22 11:59:40  阅读 571 次 评论 0 条

 

 

Greye

你在赶飞机或火车时,是否也见过这样的人:

他们拖着行李箱,飞速奔跑在候机大厅,机场广播里呼喊着他们的姓名,等他们气喘吁吁、脸色潮红地赶到柜台时,刚好在最后一刻赶上了飞机。

你猜想,这些迟到的人是遇到了意外情况,比如堵车,或者出门忘带身份证等。

当然,有一部分人迟到确实是因为意外。但是,更多人的迟到是习惯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故意”的。

一个经常迟到的人形容他的心理:“我喜欢那种在机场里奔跑的戏剧感。我讨厌排队,也讨厌等待,每次坐飞机,我都是最后一个登机。”

经常迟到的人都有一种错觉:我能踩点到。

英国作家 Grace Pacie 写了一本书叫《迟到》,她在 TED 上讲述了自己的例子:每周六早上九点半,她都要去上舞蹈课,她想,如果我九点十五分出门,我就能踩点到。

但实际上,她永远会晚5分钟甚至10分钟出门,并幻想在路上把车开快一点,就能把晚出门的时间补上。

然而并没有,每一节课,她都迟到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计划谬误(The Planning Fallacy)”。

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总结了计划谬误的三个特征:

一、人在估算自己的任务时,总是过于乐观;二、人不会从过去的估算错误中吸取教训;三、人在估算他人的任务时,总是过于悲观。

但并非所有人做计划时都是乐观的。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类人,也就是习惯性早到的人,他们做计划时比较悲观,总是提前半个小时以上到达约会地点,而且对迟到深恶痛绝。这类人同样会给他人造成压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行为模式完全相反的两类人呢?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精神病学家 Jonny Gerkin 认为,早到的人和迟到的人,其实有着同样的焦虑,只是他们管理焦虑的方式不同。

比如赶飞机。习惯性早到的人,用早早收拾好行李,周密地计划好行程,提前两三个小时到达机场来降低焦虑。

而习惯性迟到的人,选择逃避焦虑,迟迟不收拾行李,拖到最后一刻,才肾上腺素爆发,慌慌张张地收拾好行李赶到机场,把焦虑转化为兴奋感和行动力。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 Jeffrey Conte,则把人群粗略地分为A型和B型。

A型,也就是习惯性早到的人,他们通常办事效率高,却有点紧张过度,没有耐心,对他人的过错容忍度很低;而B型,也就是习惯性迟到的人,更放松,没那么神经质,处理突发事件更灵活,也更喜欢冒险。

Jeffrey Conte发现,这两类人的差异,可能源于他们估算时间的准确度不同。

他做过一个研究,让A型人和B型人分别估算一分钟的时间。发现A型人的平均估算结果是58秒,而B型人是77秒。

很明显,A型人更接近一分钟,而他们是更守时的那批人。

另一项来自华盛顿大学2016年的研究,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

心理学家 Emily Waldun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 TBPM),也可以理解为,人对时间流动的认知度。

每个人感受到的时间流动速度,都会因情况、环境而各有不同。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你在忙碌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你在等待的时候,却觉得度日如年。

而不同人管理时间的方式和能力,也会影响他们对时间流动的认知度。

为了测试这一点,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找来70名受试者,把他们按照年龄分成两组,一组36人,年龄在18~36岁;另一组34人,年龄区间为60~87岁。

测试时,所有受试者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并在完成后估算自己花了多长时间(实际时间是11分钟)。

整个测试会重复三次,第一次在安静的环境下;第二次在回答问题的同时,给受试者播放两首背景音乐;第三次则播放四首音乐。

结果发现,在安静的环境下,年轻人对测试时间的认知比较准确,在11分钟左右,而老年人则普遍低估了时间,认为只过去了9分钟。

而背景音乐对老年人的表现影响不大,相反对年轻人的影响较大。

播放两首歌,会让年轻人显著低估时间,认为只过去了8分多钟,而播放四首歌则让年轻人显著高估时间,认为过去了12分钟。

这说明,不同的环境,会影响人对时间流动的认知度,而年老的人总的来说比年轻人更迟钝。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人习惯性迟到是出于病理性原因。比如,自闭症、抑郁症、多动症等患者,都在生活中难以管理时间,具体表现就是经常迟到,对时间没有概念。

社会上,习惯性迟到的人会遭受更多的误解。他们经常会被贴上懒散、冒失、自私、不靠谱的标签。

但令人意外的是,爱迟到的人,他们并不是每件事都迟到。

Grace Pacie就发现,虽然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迟到,但一旦遇到重要的事情,比如赶飞机、工作面试、参加葬礼,她几乎从来不迟到。

也许在她的潜意识里,已经对事情的重要程度排了序。

有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性迟到是一种可矫正的认知缺陷。

一名心理咨询师举了一个咨询者的例子。

咨询者的妈妈是一个特别慢条斯理、磨磨蹭蹭的人,洗澡会花很长时间,而且经常很晚才送他上学,导致他上学迟到。于是,他长大后也经常迟到。

经过心理咨询,他意识到,他把迟到这种行为跟他对妈妈的情感联系到一起,好像不迟到就是对妈妈的“背叛”。

认识到这一点后,他改掉了爱迟到的毛病。

不过,不是每个爱迟到的人都可以被矫正,或者说,需要被矫正。

如果对生活的影响不大,那么习慣性早到或迟到,只是性格差异,没有好坏之分。习惯性迟到的人,也许不太守时,但往往思维更发散,擅长创意性工作,他们也能在工作上表现出色。

不用单一的标准去要求不同性格的人,才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

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64396.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