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理上网课:赛博时代的新型隐居

转载 网络  2023-12-30 12:09:38  阅读 227 次 评论 0 条

 

 

阿列克谢

1845年,28岁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花费28美元建起了一座木屋,并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隐居生活。百年来,瓦尔登湖成为人类回归自然的经典意象,受困于现实的人们总喜欢效仿梭罗,心灰意冷了便找个密林一钻。

大理则毫无疑问满足了国人对“瓦尔登湖式”的归隐地的全部想象:没有高楼、地处边陲、有山有水。背包客、嬉皮士所带来的异质性文化在苍山洱海间交融碰撞,最终形成的文艺气质让大理成为所谓“诗与远方”的代名词。

尽管“大理”已经被升华为一个诗性的符号,但最近来到大理上网课的大学生们所追求的或许并不是梭罗式的隐居。

梭罗式的隐居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厌弃,他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改造生活,让劳动重新属于自己。与之相反,去大理上网课则恰好是现代性充分发展的结果。

现代技术让“脱域”成为一种普遍存在,这也使得人们可以在不与现代社会失去连接的基础上进行“隐居”。

互联网的发展重新定义了人类身体的“缺席”与“在场”两种状态,在网课这样一个典型意义上的赛博空间,大学生们用一系列的符号表征自己的在场,而他们的身体却是事实上缺席的。

大学生们身处大理时仍旧时刻连接着城市校园中的社会关系,却能在断开连接之后立马融入洱海之畔古城集市中。

推动他们落脚大理的正是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既然自己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起与日常事务的连接,为何不选一个能让身体感到舒适的地方待着?

在大理上网课的大学生们从来不拒绝现代性,甚至可以说Wi-Fi和外卖软件是他们生活得以维持运转的基础条件。他们也并不打算长期坚持,因为大学生的脱产性与终将结束的线上教学让这种生活方式的持续性显得可疑。

但他们的尝试无疑是为狂飙突进的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在“反连接”变得越发困难的赛博社会,我们怎样给自己的身体寻得一片安宁?

来到大理上网课的大学生们用全新的连接方式过上了独属于赛博时代的隐居生活。

事实上,在他们到来之前大理早已生活着一群心怀梭罗理想的隐居者。正是他们的存在,大理才会在国内众多旅游小城中显得如此特别。

20世纪80年代,一些外国旅行者建立了大理最初的社区。三十年间,无数对自身生活不满意的城市人抱定了某种理想,在与城市决裂后来到了这个洱海畔的小镇,他们希望在这里过一种不物质的、没有固定标准的生活。

大理社區的居民自发地建立了登山小组、机车小组、打毛线小组等众多生活小组,整个人民路就是一个大会客厅,四处都有人招呼你坐下来喝茶聊一聊。有段时间,他们瞧不起抽中华的人,甚至建立起了针对物欲的“反向歧视”。

用旅行作家许崧的话来说,全国只有一个社区,而这个社区在大理。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他害怕这种孤独,所以他索性搬到湖畔的小木屋里生活。贴近自然,却不意味着隔绝于人。梭罗仍旧喜爱与猎户和农户交际,并与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

大理社区的居民们未必都读过《瓦尔登湖》,但他们的确在生活中实践着梭罗的理念。

与来到大理上网课的大学生们不同,他们的隐居是在地的,无论心灵上还是肉体上都与城市完全断开了连接。在大理社区,人们降低了对物质的追求,并将这部分精力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

这种隐居不是叶公好龙式的追求诗与远方,而是真的能放弃一线城市的稳定收入与体面生活,来到大理做一些一直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情。

梭罗曾说,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因此无论是进行符号化实践的大学生们,还是希望创造一个桃花源的大理社区居民,都在用着自己的方式尝试“出走”。

永不停歇的现代化进程削弱了社会联结,将人从工作场所、亲密关系、友谊、亲情等集体场景中抽离出来,这些社会过程导致了超越个体情感体验的孤独在社会层面的普遍弥漫。

大学生们渴望与同龄人产生更多的社会连接,中年人怀念过去简单而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大理作为一个前现代化的完美象征,自然而然地寄托了人们最多的幻想。鸡犬相闻,田园牧歌的生活之于孤独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就如同瓦尔登湖之于梭罗。

出走大理,和中年人将微信头像换成山水林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明知永远无法逃离现代生活,却还是对此存着一丝浪漫的想象。

因此梭罗的《瓦尔登湖》成为不少中年人的床头书,美国19世纪中叶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如今正在另一块土地上普遍地发生。

可以想见,随着赛博化的不断推进,隐居大理的门槛还将会持续降低。一个人是否“步入丛林”将更多取决于人的内心,而不是现实社会加诸的客观条件。

正如《仿佛若有光》的作者黄菊所说:“大理不是桃花源,任何时代也不是桃花源,它是你内心的某个时刻和某个状态,你就是桃花源。”

当一个人怀揣去大理就能改变生活的想法来到洱海湖畔时,穿透高原云层的阳光不会给他答案,因为他只是沉溺在出走的浪漫幻想中。

梭罗与大理社区真正想告诉人们的是,钢筋水泥构成的社会也可以是一片试验田,当你对生活感到不满意时,试着停下手中那些“应该做”的事,而去做一些你真正“想做”的事。

无论任何时代,步入丛林都是一件需要勇气而又十分必要的事。

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65248.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