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兴奋点

转载 网络  2024-08-28 20:16:02  阅读 434 次 评论 0 条

 

 

肖复兴

在读书的时候,每个人的兴奋点是不同的。我的兴奋点在哪里?在细节。我一直这样认为,一篇文章也好,一本书也好,感动我们的其实就是细节。

泰戈尔的《喀布尔人》,写的是一位远离家乡的卖货郎思念小女儿,如何表达这种思念之情呢?仅仅说非常想念,日夜想念,做梦都在想念,行吗?那样,会太空洞。泰戈尔最后依托的是那张印有小女儿小小手印的纸。这张纸一直藏在卖货郎的身上,即使是坐牢也没有把它弄坏弄丢。这张印有女儿小小手印的纸,就是细节。

老舍的《热包子》,写的是一对年轻人。夫妻之间发生摩擦之后,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半年,丈夫盼望着她归来。终于盼到妻子归来的那一刻,他的举动非常特别。他不是像现在我们常看到的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先拉着妻子的手道歉或煽情,而是立刻跑出家门。旁人问他这么着急忙慌地干吗去,他先是欢喜得说不出话来,然后趴在人家的耳边说了句:“我给她买热包子去。”他把“热”字说得分外真切,而热包子正是妻子平常最爱吃的。买热包子的这个举动,让这个丈夫与妻子阔别重逢的喜悦心情和憨厚的形象凸显。这个热包子,就是细节。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的表现方式,需要我们仔细寻找和体会。

美国作家卡佛有这样一则小说,题目叫作《软座包厢》,写一个父亲乘坐火车去看望八年未见的儿子。八年前,因为儿子,父亲和母亲离婚,在争吵中母亲把碟子一个接一个往地上摔,儿子冲过来,和父亲打起来。那是父亲最后与儿子和妻子的见面。如今,坐在火车的软座包厢里,想起那可怕的一幕,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他望着窗外,看到了这样一幕街景:“火车鸣叫着汽笛飞驰过一个路口,拦路杆已经放下了,他看见一个穿着毛衣的年轻妇人,绾着头发,推着自行车,看火车一闪而过。”

推自行车的女人,与作为主人公的父亲,没有一点儿关系。可以说没有这个场景,一点不影响小说情节的进展。那么,这个场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小说紧接着是这样写的:“你妈妈还好吗?他可能会这样问儿子,有你妈妈的消息吗?”

在这里卡佛真正要说的是后面他对妻子微妙的心理:怨恨过后的关心。但他没有这样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了这个场景作为跳板起跳。如果没有这块跳板,会让后面的心理想象有些突兀,有了这块跳板,就像触景生情,使得后面的描写自然而亲切,让我们容易接受并产生共鸣。

在读书中重视阅读这些并体味那些表现形式不同却作用相同细节的目的,是希望帮助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到并能够捕捉到这样的细节。

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素材可能是一堆,而细节则只会是那么很小一点或几点而已。你可以看到我所舉的那些例子,都是作者在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有了这些细节,才会使得文章感人。

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66411.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