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场景,你每天早上都用30分钟浏览新闻网站,但今天早上你只有15分钟的时间,你不得不放弃平常要看的一些专栏。你觉得这种不适是几分呢?大多数人会选1或者2,略有不舒服而已。
第二个场景,你在纽约旅行,但你没有时间去看所有的博物馆,也没时间看很多百老汇的演出,或者和所有的当地朋友会面,你感觉如何?不舒服的程度达到4或者5?
第三个场景,你和朋友们吃晚餐,大家规定,谁都不许用手机。但你的手机总是在响,有新的微信,显然,你的朋友圈里有什么热闹的事情正在发生,此时你会非常不安吗?达到6或者7?
如果是,那么你就进入了一种“我怕好事落下我”的状态,英文名称叫FoMO (Fear of Missing out),这名称用来描述我们脑子里充斥太多信息而带来的一种思维混乱现象。我们总担心有别的地方有什么事情更让人兴奋,更重要,更有趣,而我们未能参与。有统计说,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有56%都会有FoMO状态。今天,周围不断涌现的信息流让我们更加焦虑,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打电话时,又有一个新的电话进来,我们要赶紧去接;到晚上,迟迟不肯关上电脑或者把智能手机扔在一旁,总觉得朋友圈里还会爆出什么好玩的八卦。
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会心理学教授Sherry Turkle写过一本书叫《一起孤独》,副标题是“为什么我们总对科技有更多期待而不是互相期待”,这本2011年的著作说,现在是技术在定义什么叫亲密,我们在数以百计的“朋友”间迷失了,我们要和好多现实中的陌生人构成“朋友圈”,同时又提防着不要和他们太亲近,这种社交模式是人类从未有过的。Turkle教授说,如果我们有那么一段时间不用智能手机,这种网络依赖症就可以得到缓解,但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自问——我们到底怕失去什么呢?
牛津大学的科学家Andrew Przy Mbylski对FoMO症做了研究。他认为,FoMO症是社交网络带来的,在年轻人中比例较高,特别是年轻男子。越是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爱、尊重和安全感等心理需求的人,越容易受到社交网络中他人行为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们都害怕失去爱,失去归属感。
一些旧有的智慧也许能帮助我们,195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Simon提出过一“good enough”理论,他说,我们不必时刻想着利益最大化,我们寻求那种“够好就行”,这样我们在做一些复杂的决定时就不会那么困难。1996年,他出了一本自传,讲述自己40年来秉着“差不多就行”的理念所经历的生活,他说,人们总要得到全面的信息,要做出最好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他们“最好的选择”实际上依旧不能让他们满意,总担心还有别的可能性。
网络上的信息我们看不完,也比较不过来。你要去伦敦旅行了,可看到另一个朋友在瑞士徒步呢;你买了条裙子,又看到一个朋友的新鞋。如果你多少有点儿FoMO症状,那就试试“够好就行”理论。
如您使用平板,请横屏查看更多精彩内容,本站为无忧岛资讯个人官方网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