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带来的不只有汛情,还有垃圾。
钱报记者在六月底七月初的两次走访证实,几吨、几十吨、几百吨的垃圾正自上而下汹涌袭来,千岛湖上游的垃圾阻击战已经打响。
截至目前,从上游安徽黄山、歙县而来的垃圾不断冲击着千岛湖。对此,当地环保部门严阵以待,沿湖乡镇村的不少居民也投入其中。
淳安环保部门在清理垃圾。
沿岸目击:一道拉网,满是垃圾
经“淳开线”—“千威线”约1小时车程,可从淳安县城到达威坪镇。
威坪和安徽街口接壤,两地之间除了大山相连,还有一条大河流过。这条支流前后奔流几十公里,在“小金山”附近注入千岛湖。
这是千岛湖的主要支流之一,来水量约占支流水总量的三分之一。
日前,钱报记者一行三人沿湖走访。
过威坪镇约三四公里,和安徽街口交界的淳安湖面上有两道拦网。这两道拦网从两侧山体伸出至河心。“河面中心留了一段大概几十米的空档,这是预留着给通航船只的。”附近村民说。
翻过“千威线”路面护栏,下一个陡坡就可以到拦网所在河面。这里的河面宽约三四百米,因为汛期,河水浑浊。
靠公路这一侧的景象让人吃惊:河面拦网内约七八亩大小的地方都是垃圾,塑料、泡沫、酒瓶、树枝、电灯泡、水草堆积其中,搁浅在垃圾堆中的死鱼、死虾发出让人恶心的气味——在远离河岸的垃圾堆里,还能看到一大丛长势很好的绿色植物,约摸一两米高。钱报记者试图用一根木棍去探垃圾的厚度却无法成功。
“垃圾多的时候,根本来不及每天清完,能有七八米厚,木棍肯定探不到底。”岸上围观的村民说,垃圾不是今年才有,几乎每年的梅雨季汛期,拦网内都没有悬念地拦住大量垃圾。“垃圾清理船经常来,但来不及。”他们说这道拦网是淳安境内的第一道拦网,所有垃圾都是从安徽来的,每年汛期都有,估计那边也没办法,拦了好多年了,有时候“垃圾堆上可以走人”。
下水亲历:垃圾堆上面居然可以站人
就在这个地方,钱报记者进行了三次实验——除了前面用木棍外,还进行了用抛木头、丢石块的方式进行探底。
第一段木头约20厘米长5厘米厚,抛了一个弧线后落在垃圾堆里,听到的只是一个撞击的声音,木头稳稳地停在垃圾堆上。换一块更大的木头实验(长约40厘米、厚约10厘米),它只是在溅起少量的水珠后停留在了“湖”面上。
第三次实验选择的是一块5公斤左右的石头,按理它会在撞击水面时发出”噗通“声响,并击出很高的水花。但事实上,它只溅了几颗水珠,然后只有石头和树枝的触击声。
三次实验,无一例外证明了垃圾的厚度。
可是接下来的一场更加极端的试验让人难以理解——垃圾堆上,竟然可以站人!
考虑到这场试验可能带来的危险,钱报记者邀请了当地多位渔民,并在威坪、宋村两个地方选择了用以试验的湖面垃圾堆。
第一场试验:目标人体重45公斤,垃圾面积约5亩,垃圾厚度不可知,试验辅助品是一块长宽约80厘米、30厘米的木板。
将木板搭在湖面垃圾上之后,在渔民的协助下,实验人能在木板上正常站立而不下沉。
第二场试验中,45公斤的人在垃圾堆中找到了一段浮木,经两次尝试后比较稳当地实现了正常蹲、立而不下沉!
“更多的垃圾是在水下!”街口镇前山村村民童海(化名)说,冒出水面的可能是垃圾山的一部分,更多的藏在水下。他说垃圾堆积得多的时候,的确可以站人甚至行走。
两地合作:40公里水域垃圾阻击战
安徽黄山、歙县等流域的水汇集到街口,并往下流经淳安鸠口、金峰,通过小金山进入千岛湖——从安徽而来的水是千岛湖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通过这些水体传递而来的垃圾每年都会引起淳安方面的高度重视。“40公里,是一防守线。”一位关注垃圾入侵千岛湖的当地官员说。
“用‘全县动员’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们一直在使用多种方法,把垃圾‘消灭’在40公里河道内。”淳安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40公里,是指从浙皖交界的鸠口至入湖口小金山的河道距离。这个距离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小金山之后就是“西子三千个”的千岛湖中心湖区。
目前采取的方式基本是:成片垃圾打捞使用巨型打捞船,零散垃圾由小型挂机船处理,岸边垃圾就交给沿岸乡镇村。
成片打捞会按照固定工序结合突发情况的思路进行,对于大型打捞船无法处理的零散垃圾,淳安环保局也做了充分准备——根据河面垃圾的数量,每天这里都有几十艘小挂机船巡回打捞,大部分是政府组织的,小部分是村民自发而来。
目前,90%以上的垃圾在进入千岛湖中心湖区前就被拦截。
钱报记者了解到,为保护一湖秀水,淳安县自1999年起开展湖面垃圾打捞清理工作,已构建起一个由环保局、水上环卫所、各乡镇和有关单位构成的千岛湖湖面垃圾打捞模式。在力量上,建立了3支机械化打捞队伍,配备专业化垃圾打捞工作人员80人、8艘机械化垃圾打捞船、1艘运输船以及2艘拖网船,日打捞能力约1500方。
各乡镇和有关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责任水域源头湖面垃圾进行打捞清理。
淳安当地还先后出台了《千岛湖湖面垃圾打捞清理工作预案》等相关政策文件。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投入湖面垃圾打捞清理资金7714万元,从湖面打捞上岸垃圾111.34万立方米,其中来自安徽上游的垃圾在90%以上。近几年,每年打捞费用开支达800多万元。
为了共保新安江水域,2012年,淳安县环保局与安徽上游联合制订了新安江水域湖面垃圾联合打捞机制,并开展了新安江流域湖面垃圾联合打捞工作。
为深化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共保协作机制,安徽上游也积极和浙江淳安开展皖浙联合清理新安江湖面垃圾工作,2012年合作开展4次,2013年开展1次,2017年开展1次。
“上岸垃圾进行短时存放后会统一运到垃圾场,分类后分别进行填埋或者焚烧处理。”千岛湖垃圾处理站工作人员介绍,汛期时,这里会聚集数百吨垃圾,这些垃圾经晾干、发酵、加工等工序最后做成燃料颗粒。“一船一般要装200包垃圾,每包垃圾重900公斤,垃圾特别多的情况下,每天要打捞近300包垃圾。”该工作人员说。
淳安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也证实,主管部门在每年汛期都要雇用上百艘船打捞垃圾,今年的垃圾总打捞量可能要以10万方计。”千岛湖共设置了十余个监测站,入湖口附近的小金山自动监测站显示,这个水源入湖口的平常水质为Ⅱ类。“该负责人说,汛期可能会出现Ⅲ类水质入湖,但因为水体流动和自身净化,以及周边乡镇水质较好,入湖营养盐负荷低等因素,汛期水质入湖不会对千岛湖总体水质造成影响。
新闻深读
钱报记者实地走访浙皖边界,安徽歙县开垃圾船的老余说
每天开船捞垃圾10小时,要是哪天我失业就好了
千岛湖,是浙江西部诸山中的一颗明珠。它是风光胜地,也是我省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但自1998年第一次暴发蓝藻后,千岛湖水屡遭污染威胁。2008年,上游新安江来水更被检测为五类水水质。近来,随着跨省生态补偿等机制的推行,千岛湖上游水质已有明显改善,但警报仍未解除。
梅雨季,千岛湖上游浙皖交界处水域,今年已多次出现垃圾壅塞河道。
为此,钱江晚报记者深入浙皖两地,探寻“垃圾围湖”的真实情况。
记者在安徽境内的水面上看到的垃圾,正在往下游漂。
“年年如此,水大了垃圾就多”
沿着千岛湖西北蜿蜒的河道,行不到30公里就进入安徽省歙县境内。绵延逾350公里的新安江,在这里拐过一道大弯,冲破峡谷,缓缓注入千岛湖。
今年汛期以来,裹挟而下的除了河水,还有数不清的生活和绿化垃圾。“涨水那几天,各种塑料瓶、塑料泡沫混着枯枝败叶,淤了好长一段河道。” 一位淳安宋村乡村民说,几乎年年如此,水大了垃圾就多。
村民口中的垃圾,大多来自新安江上游的歙县。
其实,“垃圾围湖”并非今年才有。去年4月底,有读者曾报料,他从千岛湖坐游船溯流而上,同船的还有一批来写生的孩子。原本大家期待上游的水质会更清,结果却大失所望,“跨省的水面上不仅到处漂着垃圾,还有人直接在岸边焚烧(垃圾),烟和灰又被风吹回水里。”
据知情人士表示,“每到汛期还是有大量垃圾冲入千岛湖西北湖区,且每年都在增加。”
除了看得见的垃圾,还有看不见的污染。新安江上游,茶叶和果树种植,一直是农民的主要产业。为了产量,存在农药化肥的问题。
老余的垃圾打捞船每天几乎从早干到晚。
“垃圾多的时候,整条江都是”
7月3日,钱江晚报记者前往歙县街口镇。
这里紧挨浙皖交界,街源河在此汇入新安江。由街口往下不远,就是千岛湖湖区。
同时,这里也是“垃圾围湖”现象最严重的地带,千岛湖上的第一道垃圾拦网就修建在离镇5公里外的浙皖交界水域。
由歙县到街口镇,一路上要经过不少沿河而建的村庄。尽管村里都普遍装了垃圾桶,但记者发现村民仍习惯将垃圾直接倾倒在河边。河水一旦上涨,就会带走垃圾,经街口最终流向千岛湖。
下午2点,记者赶到目的地。位于新安江西岸的街口镇面积不大,由于缺少经济产业,加之交通不便,越来越多的小镇青年选择外出打工,而镇上的常住人口,还不到千人。
码头就在小镇的中心,从千岛湖发来的游船,每天早晚两班都会停靠此地。从码头上向外眺望,江面大体还算干净,只是水面上不时有垃圾被风吹着顺流而下。
缘岸而行,在近岸的死角里,可以看到更多垃圾。深色的杂木夹杂着白色的塑料泡沫和其他各色塑料制品,占据了整个水面。
“这几天没下雨,垃圾少多了,早几天来,整条江看上去都是红的。”一位正在收拾渔网的渔民表示,最严重时,垃圾从码头一路铺到了下游的浙皖交界水域,连渔船都一度无法通行,“甚至打上来的鱼都有一股怪味”。
从3月到7月,每当大雨过后,当地村民几乎都要迎来一次“垃圾围湖”。“我们也是受害者,垃圾都是从更上游的地方下来的。”路华是街口镇的老居民,他告诉记者垃圾的源头非常广泛,包括黄山市、宣城市下辖的9个区县,“河里的垃圾都汇到一起,最终流到我们这里。”
而街口镇本身的垃圾,并不多。据他介绍,这几年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与宣传,家家户户都有了垃圾桶,街上也到处可见垃圾箱,还有人负责定时定点清理。镇上还开出了一家垃圾超市,村民可以变废为宝,用垃圾兑换一些生活用品。
同时,对水质污染很大的养殖网箱,也在这几年被彻底清退。“之前全镇有300多户养殖户,网箱密密麻麻横在两边江面。”近几年通过政府大力劝导与补偿,近20万平方米的网箱被全部拆除,但湖面垃圾依然没有减少。路华说,近几年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后,从酒瓶到包装袋,垃圾的种类还在逐渐丰富。
“哪天我失业了就好了”
街口镇原本只有一艘垃圾打捞船。
4年前,为了应对不断增多的水面垃圾,又购进了一艘更大的打捞船。
老余是打捞船上的驾驶员,“早年我在新安江开过游船,镇里就找到了我。”新船组装完后,还是他亲自把船开了回来。
从上游三港村到浙皖交界处约15公里的水面是老余负责的区域,也是垃圾最密集的地区。这几个月来,他每天6点半出发,除了短暂的午休,有近10个小时要在船上度过。
“根本捞不过来,最快20分钟就能捞满一船。”街口镇的两条垃圾打捞船,最大承载量也不过60立方米,汛期来时常常忙不过来。尤其是今年,从春节以后他几乎没有歇过,“有时候刚捞完一批,一场大雨又是一批。”
过去,打捞上来的垃圾就倒在路边,等晒干后再点火焚烧。但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一是污染空气,二是如遇大雨,没被晒干的垃圾很有可能再次被冲入河里。为此,江边专门修建了新的垃圾处理站,打捞船上的垃圾直接运送到站后,经过分类打包,最终被制作成颗粒碳用作燃料。
7月4日一早,昨夜的雨还没停,老余又出发了。街口临河的村民给他发来消息:垃圾又到断面(交界处)了。对老余来说,他得抓紧早上的打捞黄金时间,“等到下午垃圾被吹到岸边,打捞起来就更不容易。”
钱报记者跟着老余登上打捞船。开出不久,江面上漂过几条带状的垃圾,混着油污顺流而下。老余发动机器,船头斜立的运输带顿时运转起来,把两侧挡板扫进的垃圾送入船舱。遇上垃圾厚实的地方,船上的清扫员还得人工清拨,才不至于卡住运输带。
忙活一个上午,两艘打捞船才清出了江心的小片江面。接下来几天,还得有小船继续打捞岸边的垃圾,到7月15日之后,垃圾才算基本清理完成。
老余今年已年近六十,他想着就干两年就退休带孩子去,但垃圾打捞的事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整个村里只有我会开这样的大船,外人也不愿意来干这样的累活。”他听说,今年政府还要采购一条大型打捞船,但驾驶人选还没有着落。
下船之前,老余回望了一眼身后的新安江,新雨后的江面澄净似练。他歇了口气和记者开玩笑:要是哪天我失业了就好了,这就表示垃圾没了。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