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是采耳人。作为一项起源于川蜀地区的民间技艺,近年来采耳逐渐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甚至吸引了外国友人的关注。
近日,在成都一集市上,一个俄罗斯小伙儿体验过后就深深迷上了这项技艺,还想拜师学艺。
采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很舒服”、“让人欲罢不能”……享受的同时,也要面对采耳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耳鼻喉专家,为你全面解读采耳这件事儿。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陈崇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徐平
正常情况不需要采耳
如今,采耳越来越受到欢迎,“采耳师”的身影也频繁活跃在大街小巷。他们借助挖耳勺、鸡毛棒等工具为人们掏耳朵,每次服务45分钟至1小时左右。
有的采耳师在公园摆摊,一次收几十元;有些“专业”的店铺,采一次要上百元。但这种民间采耳真的可靠吗?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陈崇学表示,“采耳师”是民间产生的行业,并未经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不属于正式职业。而一般在生活中,并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大家自行采耳。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
采耳过程中所清理的耵聍(dīng níng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耳屎”,是人体自然代谢的产物,形成后会自动脱落、排出,不需要人为掏出。相反,如果在采耳过程中造成损伤,反而会影响耵聍的脱落,甚至形成耵聍栓,堵塞耳道。
2
“采耳师”所使用的工具并非医学专业工具,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 一是不卫生导致交叉感染。采耳过程中,所有人使用的都是同一个掏耳勺,消毒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引发疾病。
◆ 二是工具不专业损伤耳膜。“采耳师”使用的工具一般是毛刷、耳勺和头灯,并不是医院里的专业工具。
比如医生在清理耳道时头顶带的是反光镜,会将光源聚集到一点,能清楚看到耳道内部;而有的采耳师所戴头灯,看似专业,照出的光实际上是散射光,无法看清耳道内部。
所用的耳勺、毛刷也并非医用,一旦用力不当,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导致耳鸣、疼痛、听力下降等后果。
4个情形,去医院“采耳”
当耳朵出现以下4种问题时,最好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再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不要自行进行采耳。
1 耳朵里有明显的堵塞感
有些人先天外耳道口狭窄,耵聍无法正常自行排出,堵塞形成耵聍栓。当堵塞感十分明显时,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进行清理。
2 出现听力下降
有些人年纪不大,也没有耳疾,却突然出现听力不佳、下降的情况,这时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
3 耳朵痛痒
若耵聍短期增多,特别是游泳完耳道进水后,感觉耳朵痛痒,应请专科医生处理,千万不要乱掏,以免引起耳道发炎。
4 不当采耳后出现问题
一些人经常随意采耳,不知不觉对耳道造成损伤,致使耵聍无法顺利排出,耳朵“越掏越堵”;或者是采耳时有异物(如棉棒的棉花)掉入耳中,严重时出现出血、疼痛、肿胀等症状,此时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如何科学掏耳朵?
很多人觉得耵聍很脏,不清理就浑身不舒服。其实,耵聍中的油脂可以滋润耳道,阻挡尘埃颗粒进入耳道深处,还能使耳道保持温度和湿度,保护鼓膜。而且,耵聍富含脂肪酸,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
一般来说,耵聍变干后,会随着人体咀嚼、打哈欠等动作顺着耳道自然脱落,不需要清理。但如果耵聍分泌过于旺盛,可能是出现了“耵聍栓塞”的症状,也就是耳朵被耳垢堵住了。这种情况可2~3周清理一次。
掏耳朵前应先洗净双手,以免将细菌等带入耳朵。可将医用消毒棉签浸透温开水后稍稍挤干,放进外耳道内,并且朝一个方向轻轻旋转,即可将耳屎带出。
最好不要使用挖耳勺等工具,以免损伤耳道或鼓膜。
此外,不要擅自向耳内滴入药物。有人会用氧氟沙星水滴入耳朵,认为这样可以软化耳屎,但这可能使成块的耵聍变成膏状,反而堵塞外耳道。
本期编辑:赵子莹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