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项跨种族研究中,研究人员对531名胃癌患者(319名亚裔和212名非亚裔)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根据组织样本的突变特征划分为6组,Signature 1, 3, 6, 15, 16, 17。研究人员发现,在Signature 16组中,70%的患者携带ALDH2基因突变,其中90%以上的患者为亚洲人,而且该组患者平均酒量并不高。这也就意味着,ALDH2基因突变的患者,即使只是少量饮酒,胃癌患病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众所周知,ALDH2是人体酒精代谢中最重要的酶之一。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先由乙醇脱氢酶代谢成乙醛,再由ALDH2代谢为乙酸,最后排除体外。有研究显示,携带ALDH2基因的人群分解乙醇的速度是其他人群的13倍左右。若ALDH2基因突变或缺失,则会导致相应的蛋白酶活性大大降低,使得乙醛在体内长期积累无法代谢,进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肤潮红和发炎,也就是所说的“喝酒上脸”。
然而,ALDH2基因在全球不同人群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大约50%左右的亚洲人都存在酒精代谢基因缺陷,但这种基因缺陷在欧美人群中很少见。因此,“喝酒上脸”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亚洲红脸症(Asian Flush)”。不幸的是,中国有近40%的人群存在ALDH2基因突变。
喝酒关系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健康。中国酒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推杯换盏之间,演绎着人们无限的情感。来客时一起喝喝喝,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送客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开心得意时,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然而,美酒虽好,切莫贪杯。过度饮酒不但导致多种疾病,甚至把命给喝没了。
据全球著名期刊《柳叶刀》(lancet)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有32.5%的人为当前饮酒者(current drinkers,定义为在过去12月内饮酒),也就是全球有24亿人饮酒,其中女性约占25%,男性约占39%,而中国是全球饮酒致死最多的国家,每年有70.9万死于饮酒。
另外,该研究显示饮酒是导致15~49岁中青年男性死亡的头号杀手!50岁以下人群,饮酒致死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交通事故、结核病和自杀等因素,而50岁以上的人群,死亡风险主要集中在癌症,卒中以及心脏病等。
不同地区人群饮酒量有所差异,女性平均每天饮酒量为0.73个标准饮酒单位,男性为1.7个标准饮酒单位(1个标准单位为10g纯酒精)。研究人员发现,饮酒量越多,健康风险越大。每天0酒量,对人们的总体健康影响最小。值得注意的是,该加权相对危险度考虑了饮酒对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保护作用,但是该保护作用会被癌症的发生风险所抵消。
虽然《柳叶刀》(lancet)研究结果建议,滴酒不沾,有益健康。但也有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还能降低痴呆风险。
为了明确最低风险饮酒量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9个国家599912名饮酒者数据。数据表明,适量的饮酒可降低全因死亡率,而且对心血管也可起到作用,最低风险酒精摄入量区间应为0~100g。同时,有研究显示,无规律的饮酒会让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
每周酒精摄入总量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的关系.100g酒精相当于5瓶酒精浓度为4%的啤酒,或875毫升浓度为13%的葡萄酒,或约4两50度左右的高度白酒。
另外,在一项长达23年的随访中,研究人员发现,长期戒酒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痴呆风险,适度少量饮酒或可降低痴呆风险。中年至老年早期的酒精消费轨迹显示,相比于适度饮酒人群(每周1~14个单位,每单位为8g纯酒精),长期禁酒、突然戒酒、以及长期酗酒(每周超过14个单位,每单位为8g纯酒精)人群的痴呆风险都有增加。
综上所述,虽然大量证据显示不喝酒对健康有益,但就算铁证如山也依旧无法阻挡大量喝酒爱好者!与喝酒副作用相比,哪怕喝酒有一点正面作用,都是弊大于利。真的控制不住的话,那就一定要注意了:如果从不饮酒可以继续保持;如果有饮酒习惯,那请保持规律适度的量。那么,多少量为适度?
美国肿瘤协会(ASCO)建议:女性每天饮酒不超过1份,男性每天不超过2份。1份酒精=1听(341毫升)啤酒,或1杯(142毫升)红酒,或1小盅(43毫升)烈性酒。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每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0.5两),相当于啤酒750毫升(1瓶),或葡萄酒250毫升(1杯),或38°白酒75克(1.5两),或高度白酒50克(1两)。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白酒50克(1两)。而孕妇和儿童少年应禁止喝酒。
以上所说的适度是喝酒最大限度,绝非提倡喝酒。总之,酒这个东西,能不喝就不要喝,少喝也伤身。从今天开始,为了自己的健康,大家尽力做到“滴酒不沾”吧,珍爱生命,远离酒精。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