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变换面目出现的这些故事,不应只停留在触动个体焦虑的层面上,更应该成为一些城市的公共焦虑。
最近一则网帖引起了争议。该贴称自己放弃了75万年薪的工作,决定去老家做公务员。提了离职后被leader(领导)“教育”,大意是你这么优秀,放弃现在的职位很可惜,未来和其他人会有一千万的资产差距。还有句特别触动舆论焦虑的话是——“你逃避了,将来你的孩子也得重走一遍你的路。”
对这样一个槽点很多的个案,有人怀疑是编出来的故事,也有人说不管案例真假,背后呈现的冲突是真实的。本质上,这确实是个老问题,聚焦到这些年屡屡引起讨论的——是“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是要留在大城市打拼奋斗,还是回老家中小城市过安稳的生活。
不同人的关注点不同,很难有标准的答案。也正因此,在网帖中那个充当人生导师的leader,遭到了很多吐槽。这里的重点不是他讲的话有没有道理,而是他以自己的人生观,居高临下地裁判别人的选择。在不经意间,以大企业的待遇和大城市的房产,完成了一次对“回老家”这个选择的贬低。因此而遭到一些网友的差评,也不算意外。
对这样的议题,纠结于裁判当事人的选择是不是理性,其实没有太多意义。人生只有一次,无论是选择留在大城市的“大厂”,还是回到老家做公务员,若干年之后都可能会后悔,以为另一种选择的人生更美好。总以为没有走过的道路风景更美,这是人性的弱点。所以更有公共探讨价值的,其实不在个体的选择,而在公共环境的改善。
为什么一个年薪75万的“大厂”人,都没有信心在大城市过得很好?是房价太贵,还是子女教育权得不到保障?不得不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大城市每年离开的人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子女没法找到称心的学校读书。
另一方面,这些年有些离开大城市回老家的人,过不了几年又“逃回北上广”,有人指出相关地方就业晋升空间太窄、一些灰色文化氛围令人窒息,这同样是需要反思和改良的现象。可以看到,如今不少城市展开“抢人大战”,但如果只是靠公务员岗位、体制内的稳定待遇做吸引,那不仅能吸纳的人群有限,也很难形成人才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往往成为两难选择,是因为各自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如何改善这些不如意,是各地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大城市更宜居,如果小城市就业空间大一些,那个体的选择才能具备自由的色彩,而不是现在大家所习惯地“逃”。所以一再变换面目出现的这些故事,不应停留在触动个体焦虑的层面上,更应该成为一些城市的公共焦虑。通过持续的努力,大小城市都能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人才,而不是成为不得已的“逃离”归宿。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敬一山
喜欢无忧岛网?请直接搜索引擎——无忧岛网即可找到我们,并通过浏览器打开(不要使用微信浏览器)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