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已经将精神疾病纳入到五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介绍,在心理健康促进方面,我国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方责任。
据统计,抑郁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在32岁,正值人生最为美好的黄金期,但抑郁症也可侵袭任何年龄层,人际关节单薄、自我要求太高、性格执拗的人容易患抑郁症,而老年人因长期孤单、慢性病的长期折磨更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专家表示,很多人会把当下心情好坏或者短暂的情绪低落,想当然的认为是抑郁症,其实抑郁症并非传统观念“不够坚强”才会发生,它是一种疾病,会影响到人的思考、感觉和行为。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在于,它常常被患者否认或忽视自己的症状,或把它们合理化,认为是压力大造成的,身边的人也不会把患者长期出现的疲累、头痛、疼痛、或是失眠这些生理症状和抑郁症扯上联系,而往往以言语鼓励为主,忽视医学上的帮助。”
当你出现这些症状时,要怀疑是否是抑郁症的警讯!
专家表示,抑郁症可以是因为某件压力事件被诱发,也可以再没有明显的原因下发生,有可能突然出现,也有可能是长年累月慢慢导致,症状也并非大家所熟知的情绪低落为唯一表现,有可能你患有抑郁症,但却并没有情绪低落的表现,抑郁症最为关键的症状表示,是易怒性和失去了平常的兴趣和爱好。
1、持续的悲伤:
有可能你会感到低落、悲伤或者空虚。有可能面对这些情绪发泄时,你会有哭泣,也有可能是比较麻木,甚至既不高兴也不悲伤。
2、容易生气:
你有没有突然发现,以前不会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却会让你莫名生气,更容易被激怒。
3、焦虑的感觉:
你会发现自己变得神经质,莫名出现担心,总会被不重要的事情所困扰,小题大做,甚至出现坐立不安,肠胃不适等身体状况。
4、失去兴趣和快乐:
以前能够让你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东西,反而开始让你觉得无所谓甚至变成负担。
5、忽视个人责任或是自我照顾:
如果你以往在家事、工作上反应都很迅速,可现在你却变得懒散起来,甚至有时顽疾付账,以前的你总爱干净,可现在你却穿的邋遢,不修边幅。
6、饮食习惯改变:
你可能会想不起来饿,在不经意间变瘦,或者开始过量进食而变胖。
7、睡眠习惯改变:
你可能会在夜晚有入睡困难、频繁地醒来、或是在清早醒来却无法再度入睡。也有可能会睡得太多,把一天大部份的时间都花在床铺上。
8、疲累以及失去活力:
你开始总感觉到疲惫,活力变低,动作变慢,说话频率也变慢。
9、专注力、持续力及记忆力降低:
你可能会无法集中精神、持续专心致志于工作、学校或是家里的事情。你无法轻易做决定,甚至容易忘记之前答应过的事情。
10、极端的情绪改变:
情绪起伏波动很大,有可能瞬间低落后瞬间又变得喜悦
11、无助感:
你开始感觉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什么事情都被约束,你处处感觉到压力,开始依赖身边的人做决定。
12、无望感:
开始对是否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到疑惑,觉得很难看到光明正向的未来,从而觉得缺乏改变的动机。
13、无价值感或罪恶感:
你会渐渐的开始远离身边的人,总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甚至开始无端产生罪恶感,几年前发生的某些事情,开始会让你去着重思考,变成一种负担。
14、持续的负向思考:
脑中总是充满负能量,总会想是自己不好,自己做的不够好,重要的是什么?这样的疑问总在自己的脑海中。
15、对治疗没有反应的生理症状:
你可能会经历头痛、消化系统问题或是慢性疼痛。这些症状经常和抑郁症相关。
16、增加酒精和药物的使用:
开始有酗酒的习惯,想通过大量饮酒或者安眠药来帮助自己从抑郁症中解脱,但这样反而会影响脑神经,加速抑郁症的病情。
17、寻短或自杀的念头:
你可能希望自己已经死去,或者认为自己离开是一种解脱,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甚至会有时机的想法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这样的患者,一定要马上寻求专业辅导或者精神科治疗。
抑郁症误区,你错了多少?
误区一:心理“医生”可以治疗抑郁症!
没有心理医生这一说法。
中国一百万以上的心理咨询师,当中绝大多数没有任何医学背景,所以,不能称为医生,那属于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如果你怀疑自己有焦虑、抑郁问题,首先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他们能区分出是疾病状态和非疾病状态。
如果属于抑郁症,按照疾病的处理去做后面的干预;如果属于非疾病状态,那就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由他们去解决。
误区二:任何医生都能治疗抑郁症
即便是找了医生,但找的不是精神科医生,诊断和治疗也未必靠谱。
这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没有精神专业,即使是临床医学的学生,到精神科见习的时间可能就为短短两周,其中一周集中学习理论,一周接触患者,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学到的内容少之又少。
所以,诊疗抑郁症这件事,还是得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误区三:抑郁症不需要用药
很多抑郁症患者对吃药这事特别抵抗,不管轻和重的抑郁症,药物治疗是基础性治疗,轻一些的用其他的方法,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抑郁症患者需要安心的陪伴
身边的好友,亲属出现抑郁症后,出于好意,大家都会想办法去激励他们,专家表示,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用不带批判的态度给予陪伴最为重要,此外不要只依靠一个人来照顾。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