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钟声到客船

转载 网络  2023-05-26 20:55:54  阅读 1333 次 评论 0 条

 

☉骆玉明

寺院的景色,僧人的生活,这两者形成的一种氛围,是诗人表现禅趣的极好素材。而在这一类诗歌中,经常写到的钟声,似乎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是从盛唐进入中唐的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有一段时期他生活在今江浙一带,喜研佛理,喜与僧人交游。

《送灵澈上人》这首短小的五绝写诗人与灵澈告别,目送他回归竹林寺的情形。诗中几乎没有对背景的交代,直接以一个单纯的画面来呈现。因为刘长卿写这首诗并不只是为了泛泛表述一种惜别之情,而是要描绘灵澈的精神气质。诗中的画面既是以灵澈为描绘对象的,同时也可以说是诗人心灵的外化。

我们说到“画面”,当然只是一种借用的说法,因为诗与画终究不同:从诗中场景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经常加入非视觉因素的特点来看,诗的所谓“画面”更近似电影的镜头。

第一句“苍苍竹林寺”,从远处出现一座寺庙。这里“竹林”既是寺庙的名称,又是指围绕着寺庙的竹林本身。“苍苍”则是林木因光线暗、距离远而呈现的青黑色。既而“杳杳钟声晚”,在点明时间的同时,声音和画面配合,共同营造出特定的气氛。“杳杳”描写了从远处传来的虚渺的声音。如果单纯从解说诗题的意义来理解,这两句说明了送灵澈发生的时间,灵澈要去的地点。但如果诗歌中的句子只起到记述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作用,那是失败的,因为不用诗的形式,普通文句也可以起到这种作用。值得体味的是这两句诗所描绘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氛围。

当内心沉入寂静状态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格外安静。

黄昏,远处被苍苍竹林所掩映着的寺庙,弥漫于空中的虚渺的钟声。黄昏时分的钟声会让苍茫的自然变得更为幽邃,随着这样的钟声,心灵好像进入了表象之后的世界。

仍然借电影镜头作为譬喻,第三句“荷笠带夕阳”,像镜头由远景和全景收拢来,转为近景,在画面的中心位置突出表现主人公的形象,而原先所描绘的场景此时则成为陪衬。值得注意的是,夕阳余晖照耀着灵澈背负斗笠的这一景象,不仅生动地描摹出僧人的背影,确定了“镜头”与对象的视角关系,同时也使主人公的背影成为画面上最亮的一部分。总之,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呈现的视觉效果非常强烈。而连着的结束句“青山独归远”,使前面所描摹的背影呈现为动态——我们似乎看见这位背负斗笠的僧人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向着远处的青山,青山下的古寺走去。而在另一层意义上,也可以说他正在向一个幽邃世界的深处走去。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的,诗中这位僧人既是一个具体的生活事件中的人物,也是作者想象中高洁和幽独的人生精神的象征。

唐诗中写寺庙钟声的作品,张继的《枫桥夜泊》更为人们熟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很少,大概可以知道他是天宝十二载(753年)的进士,担任过一些官职。生活年代与刘长卿差不多,两人也是好朋友,刘长卿为他写过诗。从他留下的诗作来看,他曾在江浙一带游历,这首诗应该就是游历过程中的作品。

诗开头描绘出一幅凄寒的深秋景象。“月落”表明夜已深,同时也让人联想到这位游子孤独地坐在船中凝视着月亮已经很久了。古诗中经常用月亮表达思乡的情绪,就像李白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张继此刻也是在怀念家乡的山川或者亲人?“乌啼”在夜晚是一种不安的声音。那些鸟儿被什么惊动了?是什么让它们不能安然地栖息?这种不安传递到诗人心中,孤独的情绪进一步强化了。“霜满天”写出漫天寒意向人侵逼。本来,霜是低温条件下水汽在地面凝华而成的结晶,不可能出现在空中。但诗人将空中的寒气和地面的白霜看成一体之物,感觉中,霜似乎先是飘在空中,而后缓缓降落到地面的。一句诗,三种意象,好像是平列地展现出来。其实,三者不仅有密切关联,从视觉、听觉、触觉上相互配合,而且在情绪上,有越来越强的压力。诗人没有写他的客愁和孤独,只是通过景物,就很好地体现和传达出情绪。

首句描绘的景色是从大范围入手的,第二句变动一下视角,用近景,也是和“夜泊”关系更直接的风物与之配合:江边的枫树和水面上渔船的灯火。夜晚,枫树的色彩可能不容易显现出来,但对诗来说,它可以提供红叶斑斓的联想;而夜晚跳跃着的渔火,更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里的两种意象,不仅增加了诗境的层次,也调和了画面的色调,诗人不愿意让那种凄寒和不安的气氛笼罩一切。而在静态的景色完成之后,抒情主人公出现在画面的中心,他“对愁眠”。当然,这里的“眠”只是一个想要入睡的动作,他其实长夜无眠。

这时有钟声响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宋朝欧阳修曾经对这两句诗提出怀疑,说是“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他认为寺庙没有在夜半敲钟的道理。后来有很多人根据文献记载反驳了他,南宋叶梦得更直接地说,欧公“盖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寺,实夜半打钟”,证明吴中一带的寺庙一直有夜半打钟的习俗。

深夜里声音格外清晰,会传很远。这首先是因为背景杂音小。还有人进一步从声学原理上去解释,在地面气温偏低的情况下,声波会更多地向地面折射。所以张继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这也表明他听到声音的那一刻,感受很强烈。

张继到底是在哪一年、出于什么原因,在一个夜晚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江面上呢?或许,他是为了自己的前程离开家乡在世路上奔波。人生总是有很多艰辛,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诉说。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这个夜晚,张继长夜无眠。世界是美好的,江南水乡的秋夜格外清幽,作为诗人,张继能够体会它。但世界也是难以理解的,你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催逼着人不由自主地奔走不息,孤独地漂泊。这时候钟声响了,清晰地撞击着人的内心。深夜里,张继听到一种呼唤,他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语言形式把这个夜晚感受到的一切保存下来。寒山寺的夜钟,从那一刻到永远,被无数人在心中体味。

(江 枫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诗里特别有禅》一书,本刊节选,曾 仪图)

访问无忧岛网站,请使用谷歌和苹果浏览器!部分浏览器访问本站可能会造成内容页面的缺失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64025.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