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的爱

转载 网络  2024-05-06 23:14:53  阅读 176 次 评论 0 条

 

 

谁最中国

中国人的情与爱,往往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吃出来的。

久居外地,与家人之间的联络就是隔三岔五尽量多地去电话。

但有时候电话打得频繁了,慢慢也没更多话可以聊,尤其和年纪大的长辈,总归是报喜不报忧,很多话不愿多说,分寸间能说出口的“难处”大多也是选择过的可以说的。正因如此,话题不知不觉就都回到了“吃”上——“吃饭了吗?”“今天做什么好吃的了?”永恒的,可以问无数遍的话题……而电话那头也像捡到一个比较容易的试题,手忙脚乱地打开手机摄像头,一道一道掠过餐桌上的菜式。

恍惚间,那一幕竟是如此陌生又熟悉。

离开家乡上大学,父母每周一个电话,来来回回也是这几个问题。“吃了吗?”“今天吃的什么?”……只不过,身为儿女是非要到如今这个年纪才能体味出这几句话的分量的。一样的牵挂,一样的报喜不报忧,所谓家人之间,食物的话题,看似如此孤零零、纤细又脆弱,却再也找不出别的关系能胜过它些许了。

“一起吃飯吧”,隐约间,是有几分要把胃口托付给对方的郑重。前阵子读洪爱珠的《老派少女购物指南》,写到她与相亲男生之间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往来一段时日后,男生说,想到她家附近看看她常提及的寺庙与市场。她回:“你来,一起到寺里拜拜,拜完去吃面。”

作者讲到这件事,写到当时“虽彼此手都没牵过,相约在乡里拜拜吃面,已是交浅言深。切仔面伴我三十多年,感情纵深复杂,但鲜少与朋友一起,恐显得太过亲热随便”。

可见,一起吃饭,吃什么样的饭,往往都有冥冥之中的暗示。幸运的是,后来这个男生终成了她吃面与生活的同伴,两个人一起吃切仔面,三天两头去,不吃面的时候就在家吃饭。

不与儿女同住的父母,间隔一段时间就炖上排骨、大肉,蒸上包子、面点,用饭盒一个个收拾妥帖,拎着跑到城市另一端的儿女住处,趁他们上班,把食盒存进冰箱,再一一写好便笺……实在也是惦记着,孩子能时常吃到一些可口的饭菜。

而于我,一个浙江人。每年一到三四月份,只要北京稍稍有一点雨气,比方早晨走到街道,看到路面上雨水悄然滴过一夜的痕迹,记忆里就仿佛出现南方的春天,家背后,山脚下的清晨雾霭,潮湿的青草气,想起儿时跟着母亲去山上割青,做青饼。

前段时间突发流感,烧得浑浑噩噩的时候,忽然想起青饼的味道。小时候的青饼,咬下去能看到植物的纤维,有糯米混合粳米的香甜,有春天冒出来的山的气味。正当这个时候,父亲发来消息,“明日给你寄青饼”,不知是不是父女同心。

回头想想,在中国人的社交网络里,食物有时就像一面筛子。不管朋友圈里有多少位好友,几百个,上千个,有几位是能坐在一起好好吃一顿饭的,又有几位是能请到家里吃一餐便饭的,再有几位是可以分享你过往人生几十年的岁月里那道牵绊你无数情绪的食物的?……有些味道,或到最后,变成一种最私密的联结,只能等着那个唯一的人出现,才可分享一二。

既是吃吃的爱,也是痴痴的爱。

如您使用平板,请横屏查看更多精彩内容,本站为无忧岛资讯个人官方网站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65876.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