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的诅咒

原创 网络  2017-11-25 09:38:56  阅读 1094 次 评论 0 条


作者:郭宇宽    来源:《北大商业评论》

  风车其实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而在荷兰却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标志。这个国家当年简直是在以一种狂热的方式建风车,跟我们上世纪60年代大炼钢铁时到处建高炉一样,据说18世纪荷兰曾经有一万多架风车,遍布全国各地。

  只有当你站在一架荷兰风车脚下时才能体会到风车是多么的精巧而又宏伟。为了能四面迎着风向的转换,荷兰人把风车的巨大顶篷安装在滚轮上。一架风车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达十几米,所以每架风车的顶层都像是现在一些豪华酒店的旋转餐厅。据说一架风车就可以稳定地提供6000马力的能量,而且质量之好有的甚至能一直用到现在。

  以300年前的技术水平尤其是材料工艺能造出如此先进的风力设备,简直是一个奇迹;而且在全国各地造了这么多,更是相当了不起。我不禁好奇,在那个年代究竟是什么动力驱使荷兰人造出了这么多风车?

  答案很好笑,荷兰人造这么多复杂的风车居然是为了一些在我们看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用途,比如碾谷物、榨油之类,有些风车居然是用来锯木头的。这些工作由人工来做也并不复杂,只不过多留些汗而已。

  唯一的解释是,荷兰早在300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我上大学时的专业是机械自动化,让我深有体会的是,当时一些国际上的自动化和集成制造技术引入中国非常困难,并不是因为我们掌握不了那些技术,而是我们的一些企业觉得不值得。在他们看来,中国有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与此相比,在那些可以节省人工劳力的自动化系统上花钱显然很不划算。

  而荷兰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劳动力匮乏,它一直是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因为荷兰人热爱休闲,才造成了劳动力供给相对匮乏。我亲眼所见,在荷兰每天下午五六点钟街上的店铺就都打烊了。荷兰人几乎从不加班。夏季的公园里、海边上,到处都是懒洋洋地晒太阳的人。荷兰人宁愿把精力用在设计建造风车这种可以节省劳动力的设备上。对他们来说,像中国人一样勤奋工作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据说连荷兰红灯区的妓女都非常懒惰,对于一些从亚洲国家偷渡来的同行之勤奋敬业感到非常有危机感,经常通过行业工会排挤她们,不许她们“超时工作”。

  荷兰人大造风车的时候正是中国的康乾盛世,今天的经济史学者认为,在康熙和乾隆的时代,一个普通中国百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还比不上宋代、明代。按照《清史稿·灾异志》里的记载,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全国各地此起彼伏隔三岔五就来一次“3年自然灾害”。但那毕竟是一个接近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不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从康熙和乾隆皇帝的角度看,说是盛世也不为过。

  就在那个时期,以人口基数作为后盾,整个中国的GDP水平用现在的眼光看也还是世界领先的,统治者可以享受的“人口红利”世界第一,自然实力雄厚,能搞出满汉全席。官用瓷器的繁复程度达到了顶峰,后世称为“清三代”。这样的皇帝当得实在太有自豪感了,以至于他不会有任何动力来鼓励和保护创新,也不会有动力来改进制度。而且满族入侵中原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明朝,使他们更加相信“精神原子弹”,相信人而不是武器才是决定性的力量。甚至连明朝就来自荷兰的“红夷大炮”都不放在眼里。李伯重老师的研究就表明,中国在明代火器制造就在赶超世界水平,而到了康乾盛世,全放弃了,他们要搞满人的弓马骑射。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西方的时候,中国的皇帝还正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昏睡。

  在发展经济学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一些资源丰裕的国家却往往发展停滞,于是有一个名词被大家记住了,叫“资源的诅咒”,通常指一些矿业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比如有丰富的石油或煤矿,却非常落后,经济水平低下,政治腐败。

  在荷兰看到300年前设计建造的风车,启发我反观中国,一个人力资源丰裕同时又以勤奋和忍耐为文化传统的国家,几乎用不着考虑创新,靠廉价的人力资源这一条优势,就已经可以使自己在国际分工中具有竞争的比较优势。

  但愿未来的中国人也可以像荷兰人一样多晒晒太阳,不要再重复康乾那样的“盛世”。


喜欢无忧岛网?请直接搜索引擎——无忧岛网即可找到我们,并通过浏览器打开(不要使用微信浏览器)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14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网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