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selfie”
“selfie”到底有多热?对网络热词的统计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在社交网站上“自拍照”一词的使用率激增17000%。
在充满时尚元素的新片《珠光宝气》中,光彩照人的女主角们沉溺于好莱坞纸醉金迷的生活,也不忘随时随地将自拍上传脸谱相册;美剧《破产姐妹花》中,“selfie”被屡屡吐槽已泛滥成灾。
自拍热潮甚至波及太空,国际空间站日本宇航员星出彰彦在太空行走时成功自拍:在漆黑的夜幕映衬着明亮的太阳的背景下,画面中宇航员的玻璃面罩上还成功捕获了宇宙飞船和地球的影子,这也许是第一张人类和地球“合影”自拍照。
自拍进化史
事实上,“selfie”很难算得上新词,因为它诞生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selfie”最早出现在2002年澳大利亚一个互联网论坛上,青少年网友分享自拍时,将“自己”(self)一词随意改造而成。
不过当脸谱网后来居上时,那种看起来专业不足土气有余的“selfie”开始受到鄙视,脸谱的用户们更青睐图片像素更高,拍摄得更加精致的自拍照,由此分化出“小清新”、“文青”、“恶搞”等风格。
同样给“自拍”推波助澜的还有智能手机的技术改进,2010年,iPhone4手机借鉴日韩手机厂商的做法,增设前置摄像头,这一功能几乎是完全为了满足人们的自拍需求。
未来的“自拍”还可能继续“进化”。推特的创始人之一杰克·多西不久前推出了视频服务Vine,他为此发布了一段6秒钟自拍视频集锦,多西戴着墨镜的脸几乎占据了一半屏幕,他身后则是世界各地的景象。这似乎更像是用视频更新自己的推特状态,告诉所有人“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当自拍变得“无底线”
如今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让自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美国的年轻人甚至开始流行起在葬礼上自拍。
另外一些不合时宜的自拍则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安全,美国汽车协会(AAA)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开车时给自己拍照然后用“开车自拍”的标签发布在推特上,导致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AAA就此警告说:“不要让那张自拍照成为你的最后一张照片。”
从陌生人“赞”中得到宽慰
英国《卫报》称,在一些人看来,自拍已成为自恋时代的终极象征,其即时性让肤浅更加泛滥。它可能产生的一个副作用是:我们空前关心自己的外在表现,受此影响,社会接纳只表现为外部世界接纳我们看上去的样子,而不是认可我们实际所做的事,或者我们在相机之外的行为方式。
的确,“selfie”是高度浓缩当下社会的一个范本。当社交网络将全世界连接得更加紧密时,人们却变得越来越自恋和孤立。
研究数字社交网络的英国学者玛丽安·哈代博士分析指出:自拍让人们搜集和发布自传性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是自然的自我建构过程的延伸,它涉及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呈现自己。
美国作家约翰·保罗·蒂特罗曾经把自拍分享形容为“建立在数码类固醇基础上的高中人气竞赛”。他认为,自拍用户“想从旁人和更大的社区那里寻找某种认可,而因为网络的出现,这个社区实际上已经变得无边无际”。
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