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的伤害力有多大?网友“叶呆呆”深有体会。她和男友是异地恋,十一假期,她想去见男友,用QQ告诉他,男友只回了一个“哦”,她大怒,提出分手,虽然被男友极力挽回,但从此“哦”成了他们网聊的禁语。
“呵呵”与“哦”等类似词汇,为何会如此伤人?因为,它们不是一个真正的回应。如何回应别人向你发出的声音,这是基本的沟通能力。
很多成年人感觉到,若对方没有回应或不及时回应,自己的情绪会产生巨大波动。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学三论》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一个网友也讲到她的故事:儿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脸。他玩得很高兴,突然跑来说:“妈妈,妈妈。”我对他说:“嗯,妈妈在洗脸。”我突然意识到他是想告诉我他很高兴。我问:“你是不是很高兴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开了。很多哲学家表达过这一观点: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放到这个故事中,其意思即,妈妈回应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确认了,于是存在了。
若孩子总处于无回应的绝境,那长大后会衍生出很多有问题的沟通方式。一女子和父亲吵架,愤怒之下回到房间,将门猛力带上。父亲叩门,她就是不开,并且心里有恨恨的快感升起:你们很少回应我,现在就让你们尝尝没有回应的感觉!
精准的回应,带着深切共情的理解,会瞬间穿透他的自我,唤起他对回应的强烈渴望与恐惧,让他有被瓦解感。
一来访者,长时间内,咨询中我说了什么,她甚至听不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次精准回应的累积,她逐渐能听到我说什么。这也是因幼时严重缺乏回应,她的自我,几乎没有将他人纳入。
人能共情别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够多且好的回应。那些安静又孤独的人,既不向别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不求别人回应。同样,他们也很难回应别人。一位看上去超安静的女子说,她封闭自己,不求别人关心,也不关心别人。关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记忆是,妈妈痛苦,她逗妈妈,但妈妈板着脸没做任何回应。
一个“哦”之所以险些制造一起分手,是因女方火焰般的热情,如同撞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只得到了一个最简单的回响。许多人,可以为恋人做一切奉献,却给不出情感回应,是因为他们是在无回应之地长大。
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别人,这不容易做到,不过,比这一点更关键的,是我们首先得意识到,我们那些关于互动的人格特征,并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但它可以改变。
如您发现有部分资讯内容不显示,请直接复制链接选择浏览器打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