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寒不ZUO,则没有韩寒

原创 网络  2018-02-24 20:51:00  阅读 734 次 评论 0 条
如果韩寒没有成为韩寒,他就只会是一个中等个子,瘦,有些黑,有些俊俏,有些普通,喜欢说些小笑话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在一个公司朝九晚五,找个女朋友,一起为前程发愁。

  2000年后,因为“新概念”作文比赛和《三重门》,韩寒成为了韩寒。往后的七八年,他的个性越来越鲜明,形象越来越真切。即便没读过他的书,文艺青年也会知道,他是一个赛车手。大部分人都知道,成为赛车手并不容易,首先他要买得起车,烧得起钱。好在托出书版税之福,韩寒有钱。韩寒在他有钱的时候去赛车了。不是每个人在赚到钱的时候都会去实现少年时的梦想,但他去做了。

  据说韩寒最后一次离开校园时,老师们围住他问将来打算靠什么赚钱,他说,靠稿费,当时围住他的老师们全都大笑不止。

  以传统眼光来看,韩寒学科挂红灯,拒绝上大学,要靠写书赚钱,这些都是明目张胆地“作”,那时候虽不流行no zuo no die,但大家几乎都心知肚明,想看他如何“作死”。如今,韩寒已经是80后最具感染力的符号之一。

  韩寒对世界的了解,也许只是一知半解,但这并不妨碍他流畅地表达。他比大部分同龄人多金,而且有一项赛车手的技能,他出书,出唱片,做独立APP。他独特吗?也许。但仔细想一想,韩寒所做的每一件事儿几乎都出自本能。一个人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然后他不想再上学,为什么不能去做他喜欢的事儿?一个人觉得茅盾的书写得不好,为什么不能批评?一个人不偷不抢,靠自己本事,实现自己的梦,有什么问题?

  在一个大多数人都活得拧巴,活得不高兴,活得遗憾连连的时代,有个像韩寒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说自己想说的话,穿衣服不被时尚左右,吃东西随心所欲,挣钱挣得理直气壮,花钱花得心安理得的人,还是个年轻人,还是个又酷、又帅、又聪明、又有趣的人,实在是太好了。

  韩寒实践了他想要去做的每一种可能性,可以从千篇一律、规规矩矩的正道上离开,松松土、伸伸腰,没必要硬扛着,也没必要低头哈腰。韩寒证明了一点,撇开no zuo no die的阴影与恐吓,把那个被无数阴影湮没的自我找出来,并不是不可能的。他并不伟大,事实上也并不特别卓越。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并不精细;很多观点,不一定都能说到要害,但这不能掩盖在写出那些文章、说出这些观点时,他怀着美好而善良的愿望与心情,在他的胸腔里有基本的是非观在搏动。所以,艾未未的评价是:“韩寒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我们经过异常泥泞的、曲折的、阴郁和黑暗的跋涉之后所看到的那一片平原。”

  作家陈村认为,如果说“文革”后的伤痕文学解决了一代人的某种焦虑,那么这一代人同样地有着这一代人的焦虑。明明可以有这么多选择了,还有那么多人被迫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要早起、上课,参加高考。如果这也算是一种伤痕,那么这是这一代人的“心理伤痕”。

  年少成名的蒋方舟曾问过韩寒:“对于想成为你的年轻人来说,你的人生路上最不可复制的经历(或者阶段、拐点)是什么?”韩寒说:“我不是唐骏,我的人生不能复制。当然,我也不会很做作地告诉他们做自己就好。我觉得生命就是一场歪打正着,我都已经忘记自己曾经是歪在哪儿了。”

  歪打正着需要到处尝试,敢于“作”、也敢于死的勇气。没错,不“作”一定不会死,但是“作”,你还有可能赢。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应该有更多的“韩寒”,活得和谐、从容和骄傲。

   喜欢无忧岛网?请直接搜索引擎——无忧岛网即可找到我们,并通过浏览器打开(不要使用微信浏览器)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2047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网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