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2014届新闻系本科毕业生的红毯秀,一时走红网络。
说实话,我并没有被美女高才生的曳地晚礼服惊到。真正让我吃惊的是被美女挽着手臂的教授们的衣着:松开一颗扣子的短袖衬衫,皱巴巴的牛仔裤……与身边的女弟子恍若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21世纪的美国好莱坞,一个是从千篇一律灰色中山装里刚刚走出来的中国大陆。
对最擅长学习的学界人士来说,着装不是学不学得会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学、愿不愿学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师徒两代人衣着上的强烈反差折射出的,是对消费文化的两种极端反应:教授这边是完全漠视与歧视,学生那边则是过度崇拜与追捧。
在中国大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衣着时尚大概都是些不正经的人才会在意的事。30年代上海的衣着时尚是青楼女子引领的, 80年代中国的衣着时尚是“小痞子”们引领的,现在你想让教授们去学习如何穿衣?你脑子进水了吧。
这种对衣着消费的迟钝与漠视在中国学者、成熟商界男士人群中程度尤其强烈。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教授都是这样。我见过的复旦、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的某些教授,浑身上下名牌披挂。在一次社交场合,我身边的一位时尚评论家指着一位管理学院女教授的衣着说:包是Prada的,鞋是Christian Louboutin的,裙子是Marni的新款,搭配得也相当得体。她的结论是:现在的教授看来待遇很高啊。
其实完全不是待遇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你是否愿意哪怕花几分钟的时间考虑一下在公众场合的着装问题,决定了一切。
西方学者也懒得在着装这种低负荷脑力行为上花时间,但他们每人都有衬衫、西装和领带,深色西装、白衬衫,配什么领带都不会错。即使最不在意衣着的清高学者也至少有套灯芯绒西装外套。在一次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上,一位英国学者嘲笑另一位英国学者的时装品位:“我简直不敢相信你竟然给你的棕色灯芯绒西装配了条相同颜色的裤子!”作为学术会议的开场白,这句话相当好,被开玩笑的学者也很乐意接受“时尚盲”的标签——灯芯绒西装对于隆重的学术会议是太随意了些,但咱至少上下装配成了一种颜色啊!
以前中国艺术家也很不屑于在着装上费脑筋。但现在他们大多都知道在出席画展等公开场合时,至少用一件盘扣唐装和剃光的头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与他们相比,文学家则迟钝很多,至今他们的标准照片都还是手拿一根点燃的烟做思考状,与刚刚开放的80年代没两样。
当电影《小时代》受90后观众热捧时,作家王安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对中国年轻人如此热衷于消费文化感到难以理解。对她们这代人来说,穿什么衣服、拎什么包,这么简单幼稚的事,有什么好追捧的呢?
也许的确不值得追捧。为LV的一只新款包排通宵的队是有点过了头。但穿着解开领口的短袖衬衫、牛仔裤与拖地晚礼服的盛装美女站在一起出席公众场合,似乎也离当下的世界过于遥远。消费文化就算浅薄,也不是洪水猛兽,犯不着让教授们成为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吧。
喜欢无忧岛网?请直接搜索引擎——无忧岛网即可找到我们,并通过浏览器打开(不要使用微信浏览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