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为何而战

原创 网络  2017-12-02 14:40:08  阅读 876 次 评论 0 条

  美国并不酷爱战争,但美国需要战争。过去20年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连打过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因为这四场战争,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谁会把它们与一张轻飘飘的绿纸联系在一起?

  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从1971年8月15日到今天,整整40年,美国在全世界推广了一场堪称“完美风暴”的运动——全球化,在纸币美元基础上建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帝国。这一帝国的触须伸向地球各个角落,在每个地方都机械般上演同一个来复式动作: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

  为了使这种绿纸换财富的游戏,看上去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经济自由化浪潮的结果,而不是少数美国人精心构织的深刻影响20世纪后半叶人类发展进程的金融大战略的产物,这些美国人从未在他们公开的国家战略中谈论过这个话题。据说,上一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职当天,就曾告诫他的同僚:在这里(美联储)你们可以谈论一切,就是不许谈论美元。这是禁忌,美国人对这一关乎美国国家生存的话题讳莫如深。

  所以,要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最好不要听美国人说什么。美国人会告诉你许许多多它的国家战略构想,而所有这些战略构想的背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霸权地位。那么,美国人极力要维护它的霸权又是为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为了延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生存方式。因此,了解美国国家战略的最好办法,不是听美国人自己说什么,而是要了解美国的生存方式。

  在过去40年里,找到了一种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国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从全球向美国转移财富。美国人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生产其他的产品,只生产一样东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过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这个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国人可以用生产美元来过好日子,就此意义上说,美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懂得,为什么在过去的40年里,美国把它所谓的垃圾产业、夕阳产业纷纷转移到其他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家包括中国,而让它70%的就业人口从事金融和金融服务业。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完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向金融业大国的转型,它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你的战略一定是围绕你的生存方式展开。按西方的说法,中国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厂。要做世界加工厂你就需要获得资源,获得能源,然后生产出产品。你的国家战略也要围绕这一切展开。而美国人不是这样,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生存,美国在过去40年里逐渐完善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我们不妨把它叫做金融殖民体系。

  美国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国家战略和战略金融体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让我们先回头翻翻世界近现代史,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帝国崛起,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完全新型的帝国。人类自有帝国历史以来,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国积累财富、消耗财富的过程。这种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占领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资源,奴役别国的人民。这就是经典的殖民帝国模式。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美国意识到,必须避免重蹈古典帝国模式的覆辙。因为一次大战德国向老牌殖民帝国挑战,想要获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结果失败了。20多年后德国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国发起挑战,又再度失败了。美国毫无疑问记取了这个历史教训: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一定要从老牌殖民帝国那里虎口夺食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战争,而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最后徒使他人得利。美国就是两次大战最大的获利者。在这样一种历史的判断下,美国人希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帝国模式,这种帝国一定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帝国,而又能尽享帝国之利。于是,如何巧妙地设计并建立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帝国,就成了美国一代代政治家、战略家们的重大历史课题。

  逐渐“完美”的金融殖民帝国的蓝图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突破美国宪法限制,连续干过四届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应该说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他的重要之处在于他的影响超出了20世纪,甚至到21世纪美国和世界也还生活在他的影响中。比如说联合国,再比如说关贸总协定(即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就是在他的主导下创立的。

  更重要的还有“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盟国的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和少量经济学家云集在一起,经过几番激烈争吵,讨价还价,商量出了一个世界货币体系,这个货币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的实质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全世界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美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每35美元可以兑换一盎司黄金,那个时候的美国可以说是志得意满,因为这个时候的美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世界上80%的黄金都捏在美国人手里,与此同时,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军事机器。

  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人一举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这个地位一直延续到1971年8月15日,在此之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稳定的、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国家,自然,美元信誉也是最好的。

  但,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美国人的好日子也有到头的那天。在朝鲜战场上铩羽而归的美国人,并没有接受那场战争的教训。

  1959年,美国人又远涉重洋,卷入了越南战争。在越南打了将近17年的仗,到1975年结束仓皇撤离西贡时,美国人一共被击落上万架飞机,丢掉了49000名官兵的生命,最后却一无所获!这场战争打掉美国80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3万亿美元。相应的,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渐减少, 到1971年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已经是捉襟见肘,钱不够花了。而那时的美国人却不能像今天应对金融危机这样,实行“适度货币宽松政策”,打开印钞机狂印美元。因为,有“布雷顿森林体系”横在那里,让美国人不能随心所欲,没有足够多的黄金你就不能印足够多的美元!因为你对全世界有承诺,你是全世界的基准货币,你必须保持美元的稳定。这使美国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战争还在继续进行,黄金储备日渐减少,多印美元没有可能,美国人思来想去,没别的办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跟黄金脱钩。这一失信之举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黄金的羁绊,随意加印美元了。过去每印35美元都要准备一盎司黄金,现在起码从理论上说,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美国人并非傻瓜,还不至于傻到以为光印钞票就能解决问题。美国人当然懂得,超量印钞就是自掘坟墓。当你自己把自己的钱贬得一文不值时,你的这个国家就跟着完蛋。于是美国政府就出钱让人去做一个研究报告,看看美元跟黄金脱钩后,究竟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对世界经济又会有什么影响?半年后,研究报告《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出炉。研究者的名字叫迈克尔·赫德森,这是一位有良知的年轻经济学家,他在报告中提醒美国政府,美元跟黄金脱钩,在短时间内对美国有好处,因为美国可以在全世界还没回过神来时多印钞票,用没有黄金背书的纸币去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长期看,这对美国和全世界都决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对美国,无疑是饮鸩止渴。美国政府拿到这个报告后,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俨然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他们根本不理会迈克尔·赫德森的警告,对迈氏的报告反其意而用之。在这些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看来,既然这么干短期对美国有好处,干吗不把它变成一个长期的好处,让美国人永久享用呢?当然,这首先需要与黄金脱钩后完全变成一张绿纸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这就意味着美元必须保持它的霸权地位。怎样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呢?美国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另一根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这两根支柱,就能确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为硬通货在全世界畅通无阻。美国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随心所欲地玩纸币转移实物财富的魔术。

  但美国人也担心,仅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别人不买你的账怎么办?那么,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最好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挂钩,才能确保美元的地位稳如磐石。机会很快就来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一开始,埃及人和叙利亚人两线出击,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但不久后战况逆转,以色列反占上风。

  一场旗开得胜的战争最终以被迫停战告终,这让阿拉伯世界非常郁闷。坐拥石油的阿拉伯人决定,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从其他地方去获得。于是,欧佩克——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用石油做武器,抬高油价打击西方。这个办法果然比战争来得更有效,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

  这时,美国当时的财政部长西蒙秘密地飞到了沙特,去见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欧佩克秘书长,告诉他:你们想把油价打多高我们不管,但是要想不让美国人与你们为敌,你们必须接受一个条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与整个世界一样,对美国人这一招棋的深远机心并不了然,于是就一口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从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钩。

  走到这一步,美国人设计出的这个新型帝国渐渐开始显现出轮廓,这就是人类帝国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发现,比起当年德国人虎口夺食去争取一个国家的生存空间这种愚蠢做法来,更高明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让世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方式,乖乖地让他们把手中财富交出来,而又不制造仇恨。要达此目的,没有比金融殖民更好的办法了,这办法可以把全世界都纳入美国的金融体系中,然后,像拧开自来水水龙头一样让财富滚滚流入美国人的口袋。

  “全球化”不是历史必然,而是美国人的精心设计

  为了实现这个大战略目标,美国需要推进全球经济的变化,以适应美国的胃口。首先要完成是全球产业大分工,即所谓的全球化。为了造势,更为了让美国式的全球化得到地球人的普遍认同,必须有一种理论为其摇旗呐喊,为此,美国人摈弃了凯恩斯,选择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把它作为一种先导性理论,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开道。

  要使全球产业大分工看上去合情合理,完全合乎经济规律,美国人用比较优势理论把全世界分成了两块,一块是美国,美国人认为它的优势就在于生产美元;另一块是全世界。全世界的优势在哪儿呢?比如,中国人,你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你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你的发展就只能借助这一优势。这理由简直让你心服口服,通过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就永远处在了全球经济生物链的高端,而像中国这样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就别无选择地只能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可改变地永远居于整个经济生物链的低端,其他国家以此类推,全球产业大分工就这样完成了。

  由美国人作为一方,全世界作为另一方,由美国人负责生产美元,而全世界负责生产用美元交换的产品,这就是美国人主导的全球产业大分工的本质,从此,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当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形成之后,在美国和全世界之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美国用自己的金融体系,把全世界与美国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由美国向世界输出美元,而世界向美国提供产品的交易模式,其结果就是全球财富快速向美国集中,这也就是美国在1990年前的200多年里,GDP最高时才不过达到7万亿美元,而在最近的短短20年里,GDP居然翻了一番,达到14万亿的根本原因。当然,美国人比全世界都清楚,用这种方式聚敛的财富,仅仅靠全球产业大分工是不够的,甚至再加上石油与美元挂钩也还不够,还需要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手段,如果没有这个手段,美国不足以从世人手中掠走那么多的财富,而这个手段就是天下第一的军事实力。

  美国人为什么而战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答曰:为了石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占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美国普通百姓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价的煎熬?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经给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

  当美国打下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情况?全球油价飙升。油价飙升,交易又以美元结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说,美国人通过战争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战争之前,一桶石油38美元,打完了之后接近150美元,等于一场战争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三倍。当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当然除了产油国,就是美国政府了。因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能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印钞机,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不会白白把美元给你,你必须拿你的产品去换,从而再一次加入实物换绿纸的游戏。此时美国政府的印钞行为可以说名正言顺,而用不着像金融危机的今天,明目张胆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增发美元。

  如此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国家的手里,流到了产油国的手里,也流到了需要购买石油的国家手里。这么多美元攥在这些国家手里能干什么呢?除了作为财富的符号让人开心外,就是变为废纸的前景让人担心,因为美元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贬值,天天在贬值,天天都在变成废纸,这个时候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美国人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

  购买美国国债使巨量的美元回流美国,也使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那么,美国为什么需要让流向全世界的美元,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呢?因为不担心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美国,却十分担心短期的资本项目出现逆差,换句话说,一个几乎没有储蓄率的美国,必须始终保持资本项目的顺差,而这个顺差的额度在2001年前后的时候,大约是每年700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需要每天净流入美国20亿美元。因此,美国需要大量的世界资本回流美国,才能保持其正常经济生活的流动性,否则,大部分美国人刷卡透支的好日子就难以为继,因此,美国不怕经常项目逆差,惟恐资本项目逆差。为了保持资本项下的顺差,美国会不惜动用战争手段,去打坏别国、别的地区的投资环境,像驱赶羊群一样,把美元驱赶回美国。所以说,表面上看,两次伊拉克战争都和石油有关,但实际上主要是和美元有关。因为只要在产油区打仗,油价就会上升,美元的需求也就会随之上升。如此一来,美国人就可以开动印钞机,印更多的美元,从全球换回更多的实物财富,道理就这么简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科索沃战争剑指欧元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科索沃地区并不产石油,美国人为什么还要打科索沃战争?打科索沃战争和美元是什么关系?在打响科索沃战争之前,很多人都相信了西方宣传机器的一面之词,认为美国人打南联盟,是为了进行人道主义干预。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西方媒体联手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说米洛舍维奇的南联盟政权在科索沃屠杀了9万阿族人。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一个谣言,但是当谣言澄清之后,美国早已打败了南联盟。

  那么,美国打科索沃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要看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日历前翻。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999年3月,但耐人寻味的是,1999年1月1日,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欧元正式启动。当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是1∶1.07,欧元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仅仅两个月后,科索沃战争打响。战争还没结束,世人便发现,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光是南联盟,还有欧元。有欧盟各国空军做帮手的72天的狂轰滥炸,其最重要的结果,不光是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垮台,还有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倒挂,由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元跌幅达30%。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打科索沃战争是“项庄舞剑,意在‘欧元’”。西方人喜欢标榜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但美国人在欧洲的腹心地带打的一仗,首先打坏的是欧洲的投资环境,从而使欧元刚刚诞生就立刻面临夭折的危险,因为美国绝不能容忍还有其他什么货币与美元平起平坐,即使是欧洲兄弟的欧元也不行。

  理解美国人的这种心思并不难,在欧元出现之前,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储备货币、基准货币,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贸易结算几乎都是用美元。这意味着美国拥有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向全世界征收隐形铸币税的权力。突然间出现了欧元,一个庞大的欧元经济体从此后不再由美国人收铸币税,这对美国来讲,其打击不仅仅是铸币税的损失,而且是美元霸权根基的动摇。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美国人即使不是意欲除之而后快,也必定会果断出手,对这个挑战者实施毫不手软的打击,就此角度看,科索沃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此外,科索沃战争向我们展示的美式战争与货币资本及美国金融大战略的关系,还不仅仅体现在美元与欧元的货币霸权之争上,其他的现象同样耐人寻味。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有关资料数据显示,大约有7000多亿热钱在欧洲游荡,晃来晃去,找不到投资的去向,因为此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一旦战争打响,投资环境便会迅速恶化,你的投资就可能面临颗粒无收血本无归。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投资者的信条,但同时既要获利,还要安全的获利,如果不安全,宁可不投资,这也是投资者的信条。

  结果,战争一打响,7000多亿热钱中有4000多亿立刻从欧洲抽逃,其中2000多亿去了美国,直接支持了美国已经连续9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美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漫长的经济增长期。

  另外的2000多亿则去了香港,香港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么多钱?显然是那些投资人或投机家,看好中国内地市场,想拿香港做跳板,进入中国内地。让人备感蹊跷的是,恰在这个时候不早不晚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美国人用5枚精确制导炸弹,“误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接下来,美国人惯用的通过军事手段改变别人的投资环境,用炸弹像驱赶羊群一样驱赶资本的情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了,一个星期之后,滞留香港的2000多亿热钱从香港抽逃,最后去了哪儿呢?又去了美国,4000多亿热钱全部流到了美国,去支持美国已经连续9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一直到小布什上台,这个经济繁荣期才告结束。

  打阿富汗不是为了反恐,而是要打回全球资本对美国投资环境的信心

  从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发动的战争和其他国家间发生的战争,从目标到方式再到结果都很不相同。美国人的战争除了改变别人的投资环境之外,还驱赶资本流入美国。因为储蓄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几(现在也不过刚达到6.9%)的美国,需要大量的美元回流,以支撑这个国家的流动性。这是美国在过去20年里,连续在伊拉克和科索沃打仗的原因,同时也是其以反恐为名,仓促打响阿富汗战争的原因。

  为什么说阿富汗战争美国是仓促打响?因为“9·11”发生之后两个月不到,美国就打响了这场战争,这完全不符合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的战争准备规律。1980年之后,美国人连打了四场战争,除阿富汗战争之外另外的三场战争,美国人的战争准备时间都在半年左右,这意味着美国打一场局部战争需要半年的准备,但是阿富汗战争却是个例外,不到两个月就仓促打响。仓促到什么程度呢?仓促到美国人打仗打到一半的时候,居然就把巡航导弹打光了,这个时候还在继续打,怎么办呢?五角大楼只好下命令打开核武器库,拆下核弹头,换上常规弹头,又打了近千枚,才把阿富汗打下来。

  既然明知道打一场局部战争需要准备半年时间,那美国人干吗不准备充分一点再打这场战争呢?不行,因为时间不允许,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允许。因为这个时候正是“9·11”发生之后不久,大量的资金开始撤离美国。因为全球的投资人突然对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资环境——美国产生了疑虑。美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而华尔街是纽约的中心,世贸大厦则是中心的中心。现在,这个中心的中心居然让恐怖分子给撞毁了,谁还敢对你的投资环境保持信心呢?于是,从这时起,据说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了美国,前面提到美国每年需要吸纳大约7000多亿美元的净流入,这个时候有三四千亿美元撤离美国,而这一年还有几个月的日子要过,没有钱怎么行?所以美国迫切需要一场战争,需要用一场战争,打回全世界投资人对美国的信心。

  果然如此,当阿富汗战争打响之后,巡航导弹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琼斯指数就在短期下探后很快回升,华尔街一片叫好,随着战况进展顺利,大量撤离的资金又陆续回到了美国,这场战争重新打回了全世界对美国投资环境的信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向全世界展示的现代战争理念是,如果我的投资环境不好而短期内又无法改变的话,那我就用战争把其他地方打得更坏,反衬出美国相对的好。你不是认为我的投资环境不安全吗?那我就打一场战争给你看,美国仍然是最强大的,美国人想打谁就打谁,你要觉得美国的投资环境不安全,还有别的地方比我更不安全,那个地方还在发生战争。这就是美国的军事力量如何为它的金融大战略服务。

  建立“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快变量控制全球资本流

  过去,美国人喜欢说,当世界上什么地方出现麻烦,美国总统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现在这种说法正在逐渐成为过去时。当互联网把全球连成一个整体,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已成家常便饭,随便敲几下键盘,成百亿、上千亿甚至数万亿的美元,就可以在瞬间完成转移或者是抽逃时,这种几乎以光速运行的资本流动,是每小时以三四十节的速度航行的航空母舰无法跟上的。即便是以超音速飞行的舰载机,也同样跟不上。因为无论航母还是舰载机,都是物流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为争夺海上霸权,控制海上物流而设计的海面武器平台。在资本流已成为全球经济生活主流的时代,美国人显然已经意识到需要一种能与资本的流速相匹配的快变量手段,才可能控制或改变全球资本的流速和流向。

  为此,五角大楼对其军事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建立“全球快速打击系统”。这一系统要求美军的军事打击能力,能比航母为代表的传统军事手段更快捷地打击地球上任何目标,打击时限也一再缩短,从号称一小时打遍全球,缩短到28分钟打遍全球。这个速度有什么意义呢?其意义就在于,它基本上可以跟上资本流动的速度了。当大气层返回式弹道导弹或五六倍于音速的巡航导弹落在地球的某一点上时,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就会迅速改变,惊慌的投资者们会迅速把资金撤离这个地区,那么,撤离后这些资本会去哪里?总不能悬在半空中,总要有个去处。这个去处还必须是安全的。哪个地方最安全呢?当然是谁的拳头大,谁那里就最安全。美国急于发展“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目的,无非就是要用军事手段这个快变量,像当年航母控制海上物流一样,控制全世界的资本流。

  今天,已经持续了近三年之久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整体实力,即便是看上去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的美国国力的支柱和象征——军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宣布一系列压缩军费计划——原定采购381架F-22战机,现在减为187架;原定建造33艘新型驱逐舰,现在变成3艘;原准备用140亿美元部署TMD、NMD导弹拦截系统的拦截导弹,现在计划取消;原准备生产140架C-17“环球霸王”这种飞遍全球不加油的运输机,现在不生产了。最后,连耗资130亿美元的总统直升机项目也下马了——这一切都传递出了美国军力捉襟见肘的信息。

  但是,我们都不能据此就得出美国会从战略上整体收缩,甚至可能拱手交出霸权的结论。因为在做出上述一系列压缩之举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五角大楼的另一些耐人寻味的举措:比如说建立空天司令部,比如说建立全球第一支网军,又比如说全球第一架空天飞机的试飞,再比如说正在研发的5倍于音速的巡航导弹……所有这些,又都在向我们传递与前述信息相反的信息,那就是五角大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美军的速度——从部署的速度到打击的速度,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流速和流向有关,因为美国人心里最清楚,今天的美国是一个建立在纸币上的帝国。要让这个帝国不垮塌,就必须保持美元的霸权,现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军事手段,美国人手上似乎已没有其他什么管用的家伙了。

如您使用平板,请横屏查看更多精彩内容,本站为无忧岛资讯个人官方网站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29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网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