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东西咬到舌头,这件事估计每个人都碰到过,也不会当回事儿,可如果频繁咬舌,就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中风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中青年人群中,35岁以下人群发生中风占总数的9.77%,以缺血性中风为主,令人惋惜和担忧。
超过25岁1/4的人可能中风
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人口首位死亡原因,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让不少人谈“风”色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中风仍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中风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
每年脑血管病死亡154万人,存活者中80%左右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带来阴影。
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25岁以上的人中,1/4有中风风险,而中国人风险最高,高达39%。
研究人员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6),首次评估了全球25岁以上人群的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和出血性中风(hemorrhagic stroke)终生累积风险,并比较了1990年与2016年的结果差异,以社会人口指数(SDI)进行分层。
全球中风患病风险分布图,图片来自NEJM
这意味着,第一批90后已经是中风高发人群了,中风真的不再是“老年病”。
2
中风来之前身体会“报警”
生活中,如果频繁咬舌,尤其是老人,应引起重视,排除牙列不整齐等口腔疾病外,可能是中风前兆。
大脑是人体的总司令部,人体的感觉、运动,以及语言、记忆等多种功能,都归它管。
中风是由于大脑血管堵塞导致大脑缺血(脑梗),或血管突然破裂出血(脑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在中风发作前,大脑有些功能可能“出差错”,出现了爱咬舌头等精细动作不协调的表现。
除了频繁咬舌,当患者突然出现以下任一症状时也应考虑中风可能:
1。 一侧肢体(伴随或不伴随面部)无力或麻木。
2。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4。 双眼向一侧凝视。
5。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6。 眩晕伴呕吐。
7。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8。 意识障碍或抽搐。
“120法则”帮你识别中风
鉴于国内严重的中风形势和科普不足的现状,刘仁玉和赵静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引发广泛关注,他们共同首创了适用于中国的“120”中风识别三步法:
1
看1张脸
由于脑神经控制脸部肌肉,中风刚开始时,神经受损,影响肌肉功能,90%以上的病人会有口角歪斜、脸不对称的表现。
2
查2只胳膊
中风一般只累及两个脑半球中的一个,因此,患者会突然出现一侧的肢体力弱、麻木,当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时,其中一侧会下垂。
3
0(聆)听语言
脑供血不足时,支配舌头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
如果出现“1-2-0”症状时更要高度警惕。发生中风后,在急救车到来之前,患者应平躺或侧卧,头部歪向一边,避免呕吐物堵住呼吸道,不要随便吃药,更不要运动锻炼,应安静等待救援。
3
预防中风控好危险因素
中风虽然常常“打”得人们措手不及,但它是一种急性发作的慢性病,可防可治。
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九成中风由以下危险因素所致。
1。如果控制好血压,可减少48%的中风;
2。如果增加体力活动,能减少36%的中风;
3。如果饮食健康,结构合理,将会有19%的中风可预防;
4。如果戒烟,12%的中风就会减少;
5。如果房颤等控制好,可防9%的中风;
6。如果糖尿病控制好,4%的中风可减少;
7。限制饮酒,可减少6%的中风;
8。学会释放压力,也可防6%的中风;
9。控好血脂,能减少27%的中风。
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控制因素,也是降低全球中风负担的重要靶标,通过合理药物、健康饮食等可有效降低血压,减少中风发生。
除了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也是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坚持运动。
每周坚持3~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跳舞等,以微微出汗为宜。
如遇极寒天气,不方便外出,可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小运动。瑜伽、广播操、太极、原地跑步、扩胸运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
除了定期做血脂、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外,40岁以上、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建议适当增加颈动脉超声等专科检查,有过脑梗死的人尤其要注意。
关注并使用“百度APP”访问无忧岛数码家电,各种价格便宜大牌精品数码产品等你发现~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