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染缸

原创 网络  2017-12-02 15:48:08  阅读 970 次 评论 0 条

  最近在读末代皇帝溥仪的大作《我的前半生》。我这里要说的,是溥仪所受的教育。那可是一个皇帝所受的教育啊。尽管溥仪已经退位,但教育不能退位。要知道,在满清遗老遗少的心目中,溥仪一直肩负着“还我河山”的历史重任。

  溥仪六岁那年开始读书。很辛苦,每天早晨都在四点起床。上午三个小时课,下午两个小时课,等于是“全日制”。老师有好几位,教中文的,教满文的,教英文的,都有。师资力量很强,说是“精英”也不过分。

  课程也是精心安排的,从《孝经》到《尔雅》,之间夹杂着十三经和辅助教材《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全唐诗》等多种。不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一网打尽吧,也差不多,大鱼都在里边了,小鱼小虾的,无关紧要。我很羡慕,心说,我要是有这样的文化底子,现在不知会出息成什么样子。

  但且慢。吊诡的是,溥仪长大成人以后,几乎成了白痴,尤其没有数字和地理概念。用老百姓的话说,连数数都不会。在战犯管理所,有人问他,当初宫里有多少太监呀,他旁顾左右,东一句西一句,就是不说数字。他连二十跟四十哪个大哪个小都不知道,你让他怎么说呀?管理所的领导知道这个情况,赶紧找人教他算术。那一年,溥仪五十岁。

  这件事看起来很好笑,但绝不是一个笑话。用溥仪自己的话说:“我从宣统三年学到民国十一年,没学过加减乘除,更不知道声光化电。”我的心情很沉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传统中国的弊端,就是不能用数字来管理国家。你想想吧,一个皇帝,活到五十岁了,连数数都不会,他怎么可能用数字来管理国家?

  更要命的是这样一句话,溥仪说:“一切有技术的人在那时是被贵族看作卑贱的等级的。”贵族这样看,皇帝自然也会这样看。我一下子明白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同时也明白,晚清的海关为什么要聘用外国人来管理。当然我也明白……可我明白了有什么用啊。

  还有一些让人心凉的事,是溥仪的老师们,不停地用各种方式向他灌输这样的观念,皇帝是不会犯错的,想怎么就怎么,爱咋地咋地。一个小孩子,哪经得起这种挑逗啊。也多亏是个小孩子,想不出酒池肉林、羊车巡宠这类成年人的把戏,顶多跟太监宫女之类搞搞恶作剧和体罚什么的。但在这种思维怂恿之下,到了成年,他会怎样呢?历史真就会开玩笑,给溥仪当真皇帝的机会,伪满洲国的皇帝嘛,他在书中也谈到了,这皇帝让他当的,是昏君与暴君兼而有之。

  很多年后沦为囚犯的溥仪终于知道,他小时候,身边惟一有点“人性”的人,是他的乳母。那是一位出生在贫苦农家的妇女。她告诉溥仪,别人跟他一样,都是人,都有牙,都不能嚼铁砂,都会饿肚子,被打的时候都会疼……可惜,溥仪九岁那年,乳母就被辞退了。溥仪说,从那时开始,他的“人性”就逐渐丧失了。

  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他周边的环境,确实是一口染缸。人的色彩,是由染缸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这话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对的。由此推想,当年孟母者择邻而居,你能说没有道理么?由此再推想,如果一国之中所有的教育、所有的环境都几乎相同,即便孟母在世,又能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为了您更好的访问本站,请使用手机或平板自带的浏览器可获得更佳的浏览体验。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390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网络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