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成都、广州、北京、重庆等多地宣布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家中自备抗原试剂盒成为许多市民的首选,仅短短15分钟内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有效提高了新冠病毒“早发现”的可能,有助于及时控制传染源。
然而,也有不少市民担心抗原检测的准确率,如果容易出现“假阳”、“假阴”,那岂不是平白给自己添堵?在测抗原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教授、感染科庞毅华医生进行了详细解答。
问题一:抗原检测的原理是什么?目前,检测样本中是否有病毒,主要通过三种方法来检测,大家熟知的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前两者都属于直接测病毒的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其基因编码含多个结构蛋白外壳,核衣壳蛋白(N)由于基因序列稳定,不易发生突变,在抗原检测试中,都以它作为目标抗原。
假设有一份含N蛋白的样本被滴入卡片,会发生什么呢?N蛋白需要在卡片上过三关:
第一关:加样孔。内含胶体金新冠抗体,可以将它比喻为“警察”,“犯人”N蛋白在这儿被“警察”逮捕形成复合物;
第二关:阳性杠。内含T抗体,可以看作“法院”。“犯人-警察”的复合物再送到“法院”审理,三者结合成更大的复合物,结果会在此处出现一道杠,表示新冠抗原阳性;
第三关:有效杠。内含C抗体,相当于“笔录”。一部分“警察”完成逮捕后继续前进,在“笔录”处留下一道痕迹,表示此次逮捕有据可查、合法合规。如果没有有效杠,可能说明样本不够,或者胶体金抗体失效,那么检测也是无效的。
敲重点,“一道杠”“两道杠”代表内容,如下图所示:
◎抗原快筛卡片上每道杠出现的含义。/医院供图
问题二:自备抗原快筛准确率有多高?根据一篇纳入全球152个研究、共计超10万人次样本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新冠抗原快筛的准确率:
在有症状感染者中敏感性达73%,也就是说有27%的患者可能已感染新冠,但结果显示为阴性;
在没有症状感染者中,则敏感性更差为55%,有45%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显示为阴。
但在特异性上面,有症状和无症状感染者,都达到了99%,也就是说“假阳性”率不超过1%,因此,对于快筛阳性的人来说,感染概率超过90%,无论有无不适,都应该高度警惕,及时报备和自我隔离,做好就诊的准备。
之前有报道称吃完橘子后做抗原筛查,会显示阳性,其实吃橘子或者喝酸性的饮料等都是通过食道吞进去,跟鼻子没有关系,不影响鼻拭子,自然也就不会影响抗原的结果。
真正会导致“假阳性”的情况主要有:
(1)样本中含有大量的疏水性物质,也就是不溶于水的物质,例如脂肪、细菌、细胞碎片等,会导致假阳性。
(2)如果样本的pH太低,,使得样本中的其它蛋白质偏离等电点而呈现正电荷,同样可以吸附胶体金抗体而沉淀,产生假阳性。最常见的情况为有人刚呕吐完、反酸之后进行抗原快筛,容易呈现“假阳性”。
(3)样本中有过多的细胞或者太粘稠,最常见的情况为鼻拭子时鼻涕太多,就可能会堵塞或者减慢样本液在卡片上流动,导致“假阳性”,所以测抗原前,要擤干净鼻涕。
(4)卡片长时间外露在空气中,可能会让各种抗体变质。
“假阴性”的问题比较容易出现,主要原因有:
(1)买来试剂盒后,放在了潮湿的环境中,比如放在卫生间、冰箱里,就会导致卡片失效。
(2)捅鼻子捅得不够深,只是浅浅蹭一下,不能采集到足够的黏液和细胞也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3)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已经过去了,再测抗原,容易出现“假阴性”。
问题五:抗原检测的最佳时期
目前抗原检测,只有病毒载量超过10的4次方后,才能显示阳性,因此,在刚感染新冠病毒,无症状时由于病毒载量不高会显示“假阴性”,或者身体已经恢复健康,出现了抗体,再测抗原意义已经不大。
需要在出现症状的一周内进行检测,有效率最佳。
◎ 新冠感染后抗原和核酸阳性的时间段有差别。/ 医院供图
问题六:哪些人最好使用抗原快筛?
如果所在区、县、社区属于高风险区,一周内出现了新冠“十大症状”之一,需要进行抗原快筛,决定是否解除隔离的居家阳性感染者可使用。
对于不在高风险所在区、县居住,不是密接,也没有症状的朋友,以及已经感染正在恢复的朋友,目前都不建议盲目购买试剂卡自测。
而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更没有必要盲目购买抗原试剂盒自测。
问题七:抗原检测阳性后,怎么做?
在家中抗原检测阳性后怎么办?首先对于用过的试剂盒单独包装,且用酒精消毒。其次做好个人防护,戴上N95口罩(不要戴有阀门的),给所在的社区、单位或学校报备,去就近的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核酸检测,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居家隔离,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可以去方舱或定点医院隔离。
问题八:家中是否需要备药?
不建议市民囤药,但可以备一些解热镇痛药、止咳、咽炎药物,针对新冠病毒导致的流鼻涕等症状,可备抗过敏药等。
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
编辑|廖颖瑶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