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鸣
在海南岛,一旦出了城镇,就成了鸡的天下。无论是乡道、院落,还是田间地头,总有鸡的身影。它们头顶红冠,昂首挺胸,一副海岛王者的模样。
很多海南人对家里的鸡实施放养政策,不大管束,任它们自由溜达。由于热带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虫类,还时不时有果子“从天而降”,所以小鸡们总是能一边悠闲地散步,一边啄啄地上的“小吃”打牙祭,生活不要太惬意!
不过像这样自由散漫的鸡,尚不成体系,只是鸡界的散兵游勇罢了,海南鸡的正规军,还得是大名鼎鼎的文昌鸡。
文昌位于海南岛的东北部,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也是著名的宋氏三姐妹的故乡。让文昌闻名中外的,却是因为这里所养的“鸡”。
根据民间说法,文昌鸡发源于文昌潭牛镇天赐村,当时村里盛长几棵榕树,树籽落在地上,被家鸡啄食后体质极佳。乾隆年间,有位回乡的翰林吃了母亲所养的鸡,觉得美味之至,便在回京时将鸡供奉给了皇帝,皇帝品尝后盛赞道:“鸡出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
得到了皇帝的代言,文昌鸡的名号便叫了开来。经过一代代的生化繁衍,文昌鸡成了海南岛的特色鸡种。
在如今产业化养殖的方式下,文昌鸡的喂养也十分讲究,需在热带田园中放养,鸡舍要达到一定的卫生和通风标准,一早一晚需投喂大米、糠和番薯之类的农作物。
在“上刑场”前的60天,文昌鸡便结束了自由时光,被置于安静避光处笼养育肥。文昌鸡的身材娇小,成年鸡一般两斤多,而阉鸡会更肥一些。一生都在修炼风味的文昌鸡,最后将得到厨师的礼遇,被保留原汁原味,赢得身后名声。
刚来海南被带去吃白切鸡时,我只觉得眼前的鸡肉非常“朴素”。金黄的外皮包着细腻的白肉,没有一丝佐料,第一口尝下去,寡淡无味,感觉鸡只是“洗了个澡”就被当成菜端了上来。随着细嚼慢咽,鲜甜余味开始在唇腔显现,我幡然醒悟,这不就是在吃鸡本身的味道吗?
只有上好的走地鸡,才敢以“素颜”示人。在海南,点文昌鸡便会被默认为是白切鸡。“老板,切半只文昌鸡!”海南人奔波了一天,在文昌鸡前放松了身心,这一碟鲜嫩的鸡肉是他们的白月光。其实白切鸡正像海南人的生活,洒脱自在、追求本真。
文昌鸡曾跟着海南人被一路吃到南洋,并成为新加坡的美食招牌——海南鸡。海南鸡的上位史,也是一部海南人的奋斗史。
19世纪,海南出现了下南洋的浪潮,当他们抵达南洋后,一部分人应聘到厨房打工,把家乡的菜式创新改良,加入辣椒和班兰叶调味,使文昌鸡完成了向海南鸡的转型。
当年的闯海人凭借着辛苦打拼,有些已经成了商贾巨富,而励志的海南雞也出人头地,在今天,很多外国人不知海南在何处,但提到海南鸡无人不知。
蔡澜说,鸡肉没有个性。或许正因如此,才使得鸡肉如此百搭多变,像是一张宣纸,可以写下无限可能。
不论是大雅之堂,还是江湖排档,总有鸡的身影,它温润着岛民的寻常生活,也承载着凌驾于美食之上的仪式感。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婚嫁寿辰,祭拜活动,有鸡上桌来主持局面,这一餐才算圆满。这正应了海南人常说的:无鸡不成宴!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