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
多年前,我看过一本人生指南书,书上说,我们离不开友谊,要让自己的心态健康,每年要和50个朋友保持联系,还要结交10个新朋友。我看着自己的手机通讯录,心想这目标很难完成,如果数量减少到十分之一,我觉得问题不大。多年后,我可能要再修正一下,和五个好朋友保持联系,这还是容易做到的,但每年交一个新朋友实在有难度。
最近英国一家调查公司发布的报告说,八分之一的英国人表示他们只有一位可称得上“密友”的朋友,7%的人声称自己没有朋友,有51%表示他们认为自己很难结交新朋友。还有一个调查数据说,在美国,人们花在朋友身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十年前,他们每周和朋友一同度过六个半小时,现在下降至两小时四十五分钟。说实话,我看到这个数字时还有点儿惊讶,每周相聚两个多小时,这是一個很高的频率了,以我的标准来看,每个季度能聚在一起两个半小时,就已经是很亲密的关系了。
总之,“友谊衰退”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多年前,我读到爱因斯坦的名言:“我孤独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不堪,却在成熟之年甘之如饴。”从听到这句话开始,我就学着习惯孤独。要说我学了这么多年,有什么心得,那就是孤独这玩意会变大,年轻时出去喝点儿酒吹吹牛,你那点儿孤独就消解了,年龄大了,那些排遣孤独的方法都没用了,它变大了,你也就习惯了。一开始你觉得你只是跟某些人谈不拢,无法和他们相处,后来你发现,你跟绝大多数人都谈不拢。年轻时想努力,想出人头地,想在社交场合结识一些能相互利用的人,想让自己变得有用,在关系中成长,年纪渐长就放弃了这些幼稚的想法。
我还有一种错觉,那就是人们不排斥过一种更孤独的生活,甚至有点儿喜欢,倾向于孤独的人越来越多。
放在时间轴上,会发现社会的进步在鼓励孤独,鼓励人们减少身体接触和肉体上的冲突。保证自己不受伤害,这是现代社会要求的一种核心能力,家庭、教育、婚姻中的身体伤害,都逐渐被禁止。在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每个人的平均住宅面积是14平方米,现在是45平方米,人们越来越害怕拥挤,要住得更宽敞。等孩子搬出去,老人就会面临独居,害怕拥挤的问题转变为害怕孤独。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平均住宅面积不足3平方米,现在提升10倍不止,人们对房子的渴望与摆脱原生家庭的渴望纠结在一起。一个舒适的家,就是能守护其孤独的地方。
有研究表明,离群索居或者性格内向对健康不是危险因素,但孤独感会带来伤害。这种感觉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和死亡率。那些感觉孤单的人免疫力会降低,血压会升高,睡眠质量变差。所以一个人自愿孤独和被迫孤独是有本质区别的。然而,谁也说不好,那些自愿孤独的人,会不会过着过着就有孤独感了。但愿我们都能学会守护自己的孤独,而不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