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
近期翻看朋友圈,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自从女儿上小学后,我的朋友圈远不如之前那么内容丰富,完全可以用“寡淡”二字形容,而且全年发布总数不及以前一个月的量。
要说以前的朋友圈,那完全就是生活的“记录本”,其中有关女儿的日常就占了大多数。我除了真心希望留下这些美好的回忆,更享受别人艳羡的目光。从朋友圈看,女儿确实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可人儿,在朋友圈里吸了很多“粉”。
改变发生在孩子上小学后,她的表现直接让我经历了断崖式的心理落差。首先是发现孩子的平庸。上小学后,女儿的看图写话从来没得到过老师的表扬。一段简单的看图写话在孩子笔下要么离题万里,兜半天圈子也回不到正题上,要么通篇用不到一个优美的词句,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再看看群里优秀同学的范例,不光语句通顺,表达、用词、创意,连我都自愧不如。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了发朋友圈的冲动,甚至开始为之前的武断懊悔不已。在朋友圈里,我给女儿立的人设完全是古灵精怪的才女形象,可如今被现实“啪啪”打脸,多么讽刺!
有了这些教训,后来我不再轻易把孩子的事情发到朋友圈,反而多了几分克制。我的朋友圈一下子就没有了生活气息,与孩子有关的内容统统退出,吸引力自然也打了折扣。在不发朋友圈这件事上,如果上述都是内因的话,那别人的朋友圈就是外因。
对我来说,关注同龄人的朋友圈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育儿焦虑,这种焦虑在孩子上小学后与日俱增。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再看看女儿在拓展兴趣方面一次次半途而废,内心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如荒草般疯狂滋生,这么一来,感觉孩子好像也没之前那么顺眼了,怎么看怎么心烦。尽管我也知道这样拿孩子跟别人比较不应该,更不能迁怒于孩子,但还是有一种落败的滋味涌上心头。
然而,几天前的一件事又动摇了我的想法。那天,女儿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把她的小作文发到我的朋友圈,因为这是老师的要求。事实上,那是一篇仿写,女儿只是改动了部分描写对象和修饰词,逻辑结构基本还是套用的模板,依我看也没有多大自主创作的成分。但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去戳穿,最后还是发了朋友圈。
许久没有互动的好友一下子都涌出来,留言占满了屏幕,大家都在称赞孩子的优秀。我把手机拿给女儿看。孩子细细地品读了每一条评论,脸上不时流露出甜滋滋的笑容,感觉受到了极大的肯定。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也意识到自己之前对孩子的确是苛刻了,总是吝啬于欣赏和赞美之词,如今孩子借助于朋友圈收到了来自他人的认可,内心一定备受鼓舞。而这些鼓励,完全是我应该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么看来,还是朋友圈帮了我,让我认清了一直困扰自己的育儿烦恼的症结所在。
但从长远来看,我会不会像之前那样热衷于在朋友圈里“炫”孩子?答案應该是否定的。毕竟,发不发朋友圈并不是关键,比起“鸡”娃,我更愿意去“卷”自己,反省自己,改进自己,真正学会接纳孩子,而这一切并不能借助外力来完成,更不能依赖朋友圈这种向外索取的电子媒介,必须完全靠我们自身去践行。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