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隔天就有新科技应用出现的时代,很多人担心科技这把双刃剑,会刺痛我们人类的情感。家长狠心把子女送去“戒网瘾”学校,小孩们因为电子游戏沉迷网络,忽视学业。科技让大家能够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但并不是一起快乐,而是一起陷入了冷漠。在心理学家看来,事实是否真如我们想象的这么糟糕呢?阅读此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对科技,和科技带给人们的影响,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误解。
心理学教授Christopher J. Ferguson写道
和科技有关的问题普遍存在——但所谓的科技成瘾,绝对不属于其中之一。
人们总是很担心花过多的时间在电子产品上会影响心理健康,但是人们到底应该多担心这件事情呢?大家力求在科技使用与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保持平衡似乎是合理的,但哪里才是那个平衡点,则众说纷纭,甚至很多专家的建议都自相矛盾。大部分讨论围绕着与技术“成瘾”作斗争。 但对我而言,这就像一种道德恐慌,那些令大众对科技沉迷感到恐慌的言论背后,其实并不没有详实数据基础的支撑。
例如,在2018年4月,电视记者Katie Couric主持的《美国内幕》节目,专注研究科技产品对人们大脑的影响。 这集描述了一家专门治疗科技产品上瘾的商业公司联合创始人。 这名联合创始人把对科技产品上瘾与可卡因上瘾和其他药物成瘾相类比。 该节目还暗示,对科技产品的使用可能会导致阿茨海默症——记忆力减退之类的症状。 其他人,比如心理学家Jean Twenge还把智能手机与青少年自杀联系起来。
我是一位心理学家,在工作中,我和很多青少年和他们的家人接触过,并开展过有关科技应用,电子游戏和成瘾行为的研究。我相信大多数向人们贩卖科技恐怖性的言论都是垃圾。以下是几个大众对科技成瘾的误解,正是因为这些误解的存在,我们应该用实际研究来揭穿这些假象。
9
科技不是毒品
有些人声称,使用科技产品能激活大脑的快感中心,这和人类吸食可卡因,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产品带来的影响一样。这听起来好像是真的,但大脑并不是只对不利于健康的事物产生快感体验,健康的事物同样也能激活大脑的快感中心。
任何有趣的事情都会导致大脑中的“快乐电路”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无论是游个痛快泳,阅读一本好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还是享受美食或者和伴侣做爱,这些有趣的事情都能刺激大脑释放出多于常量的多巴胺。使用科技产品刺激大脑多释放出的多巴胺数量和其他活动所带来的影响相差无几:大约能使大脑产生高于日常水平50%-100%的多巴胺。
相比之下,可卡因能使脑内多巴胺数量增加350%,甲基苯丙胺类产品能使脑内多巴胺数量增加惊人的1200%。另外,最近的证据发现,那些因为过多使用电脑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人和滥用药物者的多巴胺受体也完全不同。我认为,那些把大脑对电子游戏的反应和大脑对毒品的反应相提并论的人,实在太过夸张,在他们眼里,可能水龙头上滴下的一滴水都能被当成是一片瀑布。
每个活动平均会让大脑释放多少多巴胺?
各种活动都会促使大脑释放比平时更多的多巴胺。 例如,享受食物能促进大脑中多巴胺水平提升50%。 电子游戏和性刺激也会提高大脑的多巴胺水平,而使用毒品则能使多巴胺水平显著提高。将大脑对毒品的反应和大脑对电子游戏的反应相对等是不合理的。
图表来自:《对话》,CC-BY-ND 来源: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研究数据
科技上瘾和滥用药物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常常基于大脑成像研究展开,这些研究有时候在记录作者所述内容的时候就不可靠。 其他最新的成像研究也反驳了过去的说法,告诉大家,暴力游戏并不会使年轻人的大脑变得不敏感,也不会导致儿童对其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
科技成瘾并不十分常见
那些经常谈论科技成瘾的人经常表示对他们对自己频繁使用智能手机感到十分沮丧,或者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那么沉迷游戏。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瘾,并没有对我们在学校,公司或社交关系上的其他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干扰。
我自己的研究表明,只有3%的游戏玩家(或更少)最终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比如忽视学业以至于自己的成绩受到影响。但是大多数科技成瘾都是比较温和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瘾行为会慢慢消失。
科技成瘾不是一种精神病
目前,并没有官方发布的针对科技成瘾的心理健康诊断。但这可能会改变: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计划在其国际疾病大全的下一版本中加上“电子游戏失调”。
但,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建议。 我是28位向世界卫生组织抗议此提议的学者中的一员,我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这项提议是受到了科学界的错误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似乎忽视了一点,“电子游戏失调”更多地应该被当作是一种症状,暗示着个体其他潜藏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而这本身,并不是一种失调。
今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媒体心理与技术部门也发表了一份声明,批评世界卫生组织的决定,我也是这个部门的一员。 世卫组织的姐妹组织,儿童基金会也反对使用“成瘾”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儿童对科技产品的使用。
抛开争议,我发现目前的数据不支持科技成瘾作为一种可以被诊断出来的疾病。 例如,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所谓的“游戏成瘾”评分中分数较高的人不会展示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心理或健康问题。 另外的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科技产品的人产生的精神疾病症状往往比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更轻微,并且通常不经治疗就自行消失。
科技成瘾并不是由电子产品造成的
关于科技成瘾的大部分讨论表明,电子产品本身就是引人沉迷的,伤害了正常的大脑发育。 但我的研究表明,科技成瘾一般是其他潜在的疾病的症状表现,如抑郁症,焦虑症和注意力问题。 人们不认为那些一整天都在睡觉的灰心丧气的人会对床产生“床上瘾”。
在考虑谁需要治疗,以及在什么条件下需要治疗,这都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对治疗“科技上瘾”所付出的努力很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是在表面上压抑了症状,却对真正的问题视而不见。
电子产品从来不是唯一让人上瘾的东西
毫无疑问,有很多人都经历过过度开展某些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但也包括运动,饮食,性,工作,宗教和购物等。 甚至还有关于舞蹈成瘾的论文研究。 但很少有关于对这些活动上瘾的官方诊断。 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电子产品比其他各种令人愉快的活动更容易使人上瘾。
使用电子产品不会导致自杀
一些专家指出,青少女自杀率最近有所上升,这和电子产品相关。但自1999年至2016年的17年期间,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特别是中年人的自杀率都有所上升。这种上升显然是在2008年左右,金融崩溃期间开始的,并且从那以后,上升得更加明显。
这个趋势削弱了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而导致他们自杀率升高的因果性,而且,在自杀群体中,中年人的自杀率远高于青年人,这一事实也削弱了所谓的“专家说法”。社会上显然有更多重要的问题等待我们解决。对科技产品的恐惧感将会分散普通人和卫生组织官员的心思,让人们没能识别出真正的社会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最近一篇文章声称电子产品使用和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有关。但另一位获得相同数据的学者发现,这种所谓的联系并不比“吃土豆导致自杀”之间的联系大。学者们有时会根据小的数据模型制造出一些耸人听闻的结果,这些结果的来源往往都是一些非正常数据,并不真实、可追溯。
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有很多实际问题,与科技相关,例如隐私保护问题。 人们应该在科技的合理使用与自己日常生活中找一个平衡点。 同样那些过度使用科技产品的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也值得我们的关注。 我们对科技成瘾的担忧有一小部分是合理的,但现有的证据表明,那些把电子产品成瘾当作危机,或者把这种成瘾与药物滥用相提并论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