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春运”

转载 网络  2017-12-01 20:53:45  阅读 1118 次 评论 0 条

作者:刘子倩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历时13天,行程3700多公里,搭了25辆顺风车,从南京到乌鲁木齐,没花一分车票钱。当同学们还为一张回家车票发愁时,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胡蓓蕾以免费搭车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温馨的“春运”之旅。

  胡蓓蕾是个身高一米八的帅小伙,短发、瘦脸、小眼,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他见人就笑,两眼自然地眯成了一条缝。

  一路向西

  一切均源与《搭车去柏林》这部纪录片。片中主人公从北京出发,只依靠陌生人的帮助,搭车88次,最终抵达柏林。胡蓓蕾看后难掩兴奋,其中一句话刻在他的心里: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2010年12月25日,胡蓓蕾出发了。

  从南师大出发,坐公交车到312国道,他计划当天至少要到合肥。沿着国道,他边走边拦车,走了半个多小时,进了路边一座加油站。他把搭车回乌鲁木齐的想法高速大车司机,司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没人愿意拉他。一个司机甚至劝他,用学生证买张半价票,用不着这么辛苦。

  同龄人都不能理解的事,更无法向陌生的司机介绍。胡蓓蕾背着红黑相间的登山包继续西行。

  他还在不停地招手,似乎没有人感觉到他的存在。难道在中国搭车就这么难吗?

  这时,他看到前面停着一辆正在检修的卡车。他凑了过去,对正修车的师傅说明来意。师傅将信将疑地让他坐进了驾驶室。师傅后来解释说,当时看他满头大汗,学生摸样,不像坏人。一路上司机似乎也没有把他当外人,一直跟他吐苦水:儿子不好好学习,没有出息。胡蓓蕾无法分担这些苦恼,他只剩下开心,终于有人肯搭我了。

  胡蓓蕾发现,在服务区搭车的成功率远大于加油站。

  在合肥文集服务区,他相中了一辆奥迪车。展开招牌式的微笑,胡蓓蕾上前搭讪。没想到,车主犹疑了一下,查看了他的学生证后,居然让他上了车。

  这成了胡蓓蕾13天旅行中最为愉快的记忆。奥迪车主告诉胡蓓蕾,他曾在服务区被人骗过,因此会有戒心。

  寂寞的旅途,狭小的空间,很容易让人放下戒心,寻求温暖的交流。事业有成的车主跟胡蓓蕾谈起了心事,虽然事业成功,但他仍然觉得缺少朋友。车主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抖搂一空,甚至向胡蓓蕾传授如何成为成功人士,开上奥迪,住上豪宅。

  当听说胡蓓蕾是学电气工程专业并即将毕业时,车主马上打电话给做电气工程的朋友,为他推荐工作。因聊得投入,他们还走错了方向,多开了一百多公里的冤枉路。可车主并不觉得冤枉,他在电话中兴奋地告诉妻子:“今天我交了一个朋友。“分手时,他给胡蓓蕾留了一张名片和一句话:男人就要用事业武装自己。

  这位名叫孙宏刚的车主后来回忆说,和胡蓓蕾在车上共同度过的5个小时使他感受颇多。“我觉得这孩子很有闯劲儿,现在这种有想法、有行动的大学生太少见了。”

  温暖的旅程

  本来只是一次冲动而简单的冒险,却无意中成了胡蓓蕾了解和感受社会的机会。

  在信阳服务区,他搭上了一辆重型卡车。两位司机轮换开,他很快与司机熟络起来。司机们也毫无戒备地向他倾诉。

  感同身受后,胡蓓蕾非常理解卡车司机的辛苦。他形容坐卡车“全身都不舒服“,”浑身痛苦“。

  卡车司机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职业之一,不过司机们大多阅历丰富,待人坦诚。一名张姓司机向胡蓓蕾讲起第一次让陌生人搭车的经历。若干年前,他和两个同事到新疆拉哈密瓜,卖家托他捎带上一个20岁的小伙子。加上这个小伙子就要超员,但碍于情面司机还是答应了。车开出新疆不久,就被交警罚了1500元。如果这样下去,便是开一路,被罚一路,而他们的目的地是几千里之外的广州。

  不得已,张司机给了小伙子100元钱,把这个搭车客送上了长途车在继续上路。卖家得知后,把罚款打到司机的银行卡上,并承诺以后不再收他运瓜的信息中介费。“运一次要600块呢!“

  “人和人之间要有信任。”张司机说。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搭车人没有戒备心理,他会“见人招手就停”。

  并不是每个司机都有奇特的经历。不过,大概是驾驶生活很枯燥,大车司机个个都有倾诉的渴望,吝啬的老板和太低的工资是他们永恒的话题。

  司机们不太愿意与胡蓓蕾合影。胡蓓蕾说,即便问姓名,司机们也不愿透露,“他们都觉得这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一位司机告诉胡蓓蕾,他们不是不想带人,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安全,还怕发生意外要负担责任。

  这似乎也是在中国搭车难的原因。除此之外,搭车有时还被认为是非法运营。

  搭车时,胡蓓蕾有时也能帮上忙。在西安时,他拦住了一辆面包车。听了他的解释,车主并不想带他,但也并未立刻开走。胡蓓蕾发现车里的7个人似乎为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这辆坐满维吾尔族老乡的中巴车还是接纳了他。上车后他才发现,乘客中只有他一个人会讲蹩脚的汉语,维吾尔族司机似乎也看不懂汉语路牌,他就顺理成章地当起了向导。

  他不会维语,无法问车里的人究竟怎样达成让他搭车的决定。因为语言不通,很长一段时间车内陷于“冷场”。还是维吾尔族老乡打破了僵局,邀请胡蓓蕾一起玩扑克牌,还与他分享家乡的馕和苹果。

  2010年12月30日,“转”了8次车后,胡蓓蕾到达兰州。行者的落寞,对于一名23岁的年轻人或许有点残酷。在兰州的一个小招待所里,他买了花生和啤酒,独自庆祝。“这是路上第一次感觉到孤单。”

  13天中,胡蓓蕾很少住宾馆,大多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大厅里拼凳而眠,还睡过一次帐篷。饿了就吃些随身带的压缩饼干,泡方便面,出发前再把水壶灌满。

  简陋的跨年夜之后,他迎来一路上心情最差的一天。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他手拿地图不停地挥手,3个多小时都没拦到一辆车,以至于每有车辆缴费时,工作人员都会热心地帮他问一句。

  出发前,他预想在西部搭车会比东部容易。因为民风质朴,人们更愿意以提供帮助获得满足。事实正好相反。胡蓓蕾发现,发达地区的人虽多疑,但还能理解他的行为。西部人就觉得难以理喻,大多张口就要报酬。

  在拦车的3个多小时里,胡蓓蕾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说:“我是学生,没有钱。”

  不过感动都发生在最后。在世界风库瓜州,这个身高一米八仅60多公斤重的男孩站在风中飘摇。一位司机滑行100多米后将车停下,摆手让他上车。胡蓓蕾后来回忆说:那一声刺耳的刹车声是他听到的最美妙的声响。在去哈密的路上,搭车司机怕他没钱,还要给他100块钱当路费。最后一辆搭他的车,司机听了胡蓓蕾的讲述后说:“上了我的车,就算到家了!”

  父母知道儿子的“壮举”后怒不可遏。他们都是生意人,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付陌生人。弟弟则给了他一个“中肯”的评价:“哥,你越来越‘二’了。”

  漫长的旅途后,胡蓓蕾归纳出四点搭车心得:脸皮足够厚;心理承受能力强,不怕被拒绝;会陪司机聊天;带几张明信片送给司机。

  有人认为,胡蓓蕾此行或许可以成为一次检测中国人信任感的行为艺术。他本人并不赞同。“不是每件事都非要有意义”。他说,他从一开始就相信,“一定会有人愿意搭我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他在博客中写道:25辆车子,无数的好心人,是你们让我相信在自己的天空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如果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不要让你的想法永远只是个想法。

  胡蓓蕾有一本中国的地图册,每去一个地方,他都会事先撕下来,带在身上。如今,他有一个梦想,在26岁之前,把这本地图册撕完。


各种精美短文、往刊读者文摘、故事会、意林等……请访问文摘阅读板块,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2295.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