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超人
美国第一本漫画书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它开启了漫画文学的“黄金年代”。超人是第一套超级英雄漫画的主角。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紧随其后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神秘人。“如果让他们全都住在一个星球上,”评论家朱尔斯·费弗说,“他们肯定会把世界搞得暗无天日。”
漫画的繁荣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超级英雄们便从舞台上消失了,只有获得辉煌胜利的超人(还有蝙蝠侠和神奇女孩)是个例外。超人——除了华特·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是怎样升格为“美国幻想类书籍里最著名的人物”,并且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
超人的成就始于20世纪30年代,他是穷人的代表,也是拯救难民于洪水和沙尘暴等灾难的救星。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多数超级英雄不同,超人的另一面(克拉克·肯特)是一位平凡的、毫不起眼的记者,既不是大力士,也不是大帅哥,而是一个清瘦的白面书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他具有传奇色彩的超级英雄(美国队长、闪星小子和山姆大叔)不同,超人并不是一位在欧洲抗击纳粹的超级战士,他的传奇故事大多与时事没有什么关系。
保守派政治家对弗雷德里克·沃瑟姆的书《诱惑无辜》的出版赞赏有加,这本书怒斥美国漫画的残酷无情,说它们是低级趣味的读物,要对犯罪率的上升负责。这促成了漫画作家建立了自我审查制度,并由此建立了“漫画准则”。这个准则不仅禁止描绘暴力场面,还严禁对司法、警察、父母和普遍的道德价值观进行批评。这几乎造成漫画这个艺术流派的全面瓦解和大多数超级英雄的失败。超人在麦卡锡时代的恐慌中幸存下来,但毫无意外地变得平和起来,而且似乎对浪漫的冒险再也没什么兴趣了。
为了让超人活下去,从20世纪60年代起,漫画作家给了他一个新的化身。20世纪80年代,书生克拉克·肯特变成一个男子汉偶像:这位记者开始举重了。同时,他失去了能够挪动整个星球的神力,他的父母(代表美国小城镇的价值观)活跃起来,女人们也开始对他感兴趣了。
郊区国家
地球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美国人那样喜欢住在郊区。1950年就有23%的美国人更喜欢住在城乡接合部,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到进入21世纪之前。2000年总统大选时,郊区选民第一次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一年出版了一本由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撰写的书,它把美国叫作“郊区国家”。最大的郊区像梅萨,就有25万居民,比某些大城市的人口还多;而人口将近1500万的洛杉矶,却被看成一个不折不扣的“郊外大都会”。
美国一些较早的郊区都很分散,比如华盛顿特区附近的切维蔡斯,靠一条有轨电车与市中心相连。大规模生产造就了郊区的全面繁荣,而到20世纪5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明显加快。1956年出现的《州际公路法案》,促使美国在短短几年内建造了6.6万千米的道路。90%的项目都是由美国联邦政府拨款资助的,而政府却忽略了对公共短途交通的支持:20世纪50年代,有3/4的联邦交通预算流向了道路建设,只有1%用于城市公共短途交通。汽车厂、轮胎厂和石油公司组成的财团,对美国市中心的100多个轨道交通网实行了有系统的收购和分解,使汽车交通在美国充满了吸引力。
战后城市建设的变化,恐怕对联邦建设管理局的国家贷款项目贡献最大——据联邦建设管理局说,这是为了降低建设行业的失业率,它负责对超过1100万座新房子的建设提供财政支持。在郊区修建一座足够全家人居住的大房子,每月所还的贷款通常比城里一间公寓的租金还要便宜。
联邦政府和汽车业基于各自的利益联手支持郊区化,战后的城市规划师也为巩固新郊区做出了贡献。他们创造了一种建筑物林立的规划,将所有购物场所从居住区里分散出去,并因此创造出另一种市内建筑的风景。与这种郊区规划不同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郊区则缺少商店和市场。一开始人们买东西都需要往返于城乡之间,但很快就出现了餐馆、银行、超市、加油站和大型停车场。它们的唯一目的是:让美国那些开汽车的人感到幸福。
没人散步
美国人热爱汽车,他们还对慢跑机特别有感情。但是在美国,没有什么散步的人。
因为土地的出产看起来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美国的农场主和种植园主们早在18世纪就與他们周遭的自然环境发展出一种关系。许多农场主没有融入他们安家落户的景色当中,通常他们在卖地之前都没有好好看过他们的土地。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经济利益为主。绿色用地的申请、开发、种植和随后的土地转卖等一系列快速动作,使土地变成一种商品,是获得经济利益最保险的形式。比如西部的农场主与市场的关系,比经过好几代人才稳定下来的村落中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更重要,甚至超过了城市里的社会秩序。与旧世界不同,19世纪的美国主要是些相互隔得很远的庭院和种植园。距离遥远,灵活度高——如今也是这样,这成为“美式空间”的主要特点。
此外,能让人们在大陆定居下来的技术手段也扮演了一些主要角色:斧头和磨坊、道路和大坝、运河和铁路,被政治家和作家们大加赞扬,说它们是美国的第二元素,是真正的美国“创造”,这也是对上帝“第一次造物”的和谐补充。18世纪,德国开始重视和追求原生态的自然,因此产生一种城市现象:在散步或漫步时,市民成群结队或成双成对地在露天环境下,在同城人面前,表现出他们在这个社会中是具有重要社会地位的一分子。以与身份相符的礼节、步伐、得体的衣服和问候方式散步穿过景区,变成一种表现社会高贵地位,将高尚的中产阶级与农村文化、下层市民及农田里的劳动阶层区别开来的标志。而在美国,既没有贵族,也没有阶层,散步也就没有了上述的社会区别功能。
此外,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由于移民分批到来、移民大量涌入和定居而使一个地区不断发展变化,人们更重视的是在城市郊区或辽阔的散步场所中那些漂亮的风景。在美国自然风景中,尤其重要的并不是城市绿地,而是国家公园。而人们游览国家公园时,几乎都是开车去的。
汽车就等于自由,这是美国的核心生活方式。坐在全空调的车厢里就可以舒适地穿过郊区和整个大陆,完全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美国的气候区从亚寒带气候一直延伸到亚热带气候,很多地区的气候不适合步行。
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有休息区和绿地的城市变成一种理想模式。而在美国,则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模式化和典型美国化的景色:一种是景色壮丽的国家公园,是“狂野”的自然,另一种是方便汽车驾乘者的没有人行道的郊区居民区。而在这两种景色中,都没有步行者的位置。
(水云间摘自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美国问题如数家珍》一书,辛刚图)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