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女的中国式困境

转载 网络  2019-12-11 20:03:00  阅读 1247 次 评论 0 条

 

 
大龄女的中国式困境 大龄女的中国式困境 无忧杂谈

电影《剩者为王》剧照。

  法治周末记者 于伟力

  “40岁绝经了吧?”“40岁还能生孩子吗?”“40岁的大妈,结婚就是高龄产妇哇!”

  上述评论出现在某高知社群中的一则征婚帖下。一位1979年出生的女性,在该社群发帖征婚,有高学历和不错工作的她,对另一半没有提任何非分要求,但仅凭40岁征婚这点,就引来了很多网友的嘲讽。

  这难免令人唏嘘,社会当下对大龄未婚女性的恶意,已经到达了如此高的程度。

  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婚姻并非是每个人的必经途径,单身与否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与年龄无关,为何社会对他们的容忍度如此低?

  国际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大中华区主席刘轩睿认为,社会对这个群体有如此大的恶意,主要原因是更多地站在传统的观念里看待她们的婚姻,殊不知当代女性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大龄单身成为谈资,我只能逃离

  前不久,微博热搜的一件事引发了众人关注。由于女儿到了30岁迟迟未婚,结果父亲在单位被同事耻笑辱骂,女儿气不过,去父亲单位理论,结果当场瘫倒,气到晕厥。

  “我比她更惨,因为我就要跨入40岁的大门了。”木子(化名)苦笑着说。39岁的她原本在家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可现实让她被迫背井离乡。今年刚从家乡来到广州,目前在一家教育机构上班。

  “我很喜欢我的家乡也很喜欢我的工作,可是那个地方对我们‘这类人’不友好。”作为一个大龄未婚女性,在思想相对落后的小县城,木子长期饱受异样的目光,“我知道自己不年轻了,但我接受不了因为这一点,就沦为别人饭前饭后谈论的焦点。”

  在她身处的小县城里,好像一个人的人生必须按照工作到结婚到生子,这样的规划一步步往下走,不然就是罪大恶极。木子心疼自己:“我只不过单身而已,没有给任何人造成伤害,但在他们看来,我就像是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情。”

  但即便这一群体在不断被脸谱化、甚至被歧视,但她们仍在坚持、尝试过一个人的自由生活。木子对此深有体会,当父母不顾她的意愿,给她安排了密密麻麻的相亲计划时,她内心想的是:“这个地方呆不下去了,我要逃到大城市去。”

  就这样,木子放弃了安稳的工作,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广州,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年龄已经是最大的缺陷

  年过40岁的胡丽(化名)则一直奔波在寻找另一半的途中。她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对另一半的要求并不高,年龄相仿,本科以上的学历,有稳定的工作,未婚或离婚无孩就可以。但当胡丽和一位男性朋友聊起这一话题时,这个朋友非常直男地对她说:“都40岁了,能嫁出去就该偷笑了。”

  那时胡丽才突然意识到,40岁的女性能不能相亲成功,答案不重要,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年龄已经成为她最大的缺陷。

  多次的相亲后一再证明她这位朋友论断正确,她分明在大多数介绍人或相亲对象眼里看到“你都40岁的老阿姨了,还有什么资格提要求”的眼神。

  别人多数会给她介绍50多岁的对象,甚至一位球友还要给她介绍一名刚从美国归来的60岁老年人,这令她感到愤怒。

  母亲也多次劝她,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就将就吧。

  但她仍会考虑,那些比她大10岁以上的男性,他们的体态是否健康?相貌是否符合她的喜好?他们是否缺乏激情?甚至大部分这样的男性都有过婚史或孩子。

  在相亲市场中,衡量从来都是相互的。

  法治周末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大龄未婚男性,他们倒是承认大龄未婚女性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却普遍表示,在同等条件下,自己不会选择年龄相仿或更大的女性组成家庭。原因无非两方面,“男人不管多少岁都喜欢年轻的”“女的年龄大了恐怕不好生育”。

  遇上是锦上添花,遇不上仍风风光光

  在一线城市里,单身女性并不算是个特别的存在。杨洁(化名)便是其中一位。

  今年45岁的杨洁是个典型的女强人,目前在一家外企公司当高管。她住在高级公寓里,尽管偌大的公寓只有她孤身一人,但杨洁并不感觉到孤独。她的工作十分繁忙,经常需要出差。工作之余,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丰富,健身、旅游、读书。一有假期,便全世界到处游玩,在她的电视柜里,摆满了从各地收集的纪念品。

  一位资深情感辅导师余深浅(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大龄未婚女性这个群体,她们对亲情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如果需求高,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对象走进婚姻;但如果她们对亲情的需求很低,则会导致她们不愿意为了一段关系,作出自我牺牲和妥协。

  杨洁赞同,她认为婚姻不是必需品:“能遇上对的人是锦上添花,遇不上,我依旧可以风风光光。”

  她也受过打击,一次相亲对象很明确地跟她说:“我不会考虑和你结婚。一方面,我父母是不会接受比我年龄还大的儿媳妇。另一方面,我不想受周围人认为我是‘小白脸’傍了“富婆”。”

  网上有调查显示,相对于国外,中国的单身女性受到更密集的关注和更严苛的年龄歧视:27岁以上未婚被定义为“剩女”,随着年龄的递增被冠以“斗战剩佛”和“齐天大剩”等名称,这些名称被广泛应用于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强化了对未婚女性的压力和歧视。

  杨洁也注意到,“剩女”被列入了汉语新词,但却没有对应的“剩男”入选新词。

  不过,杨洁对这些并不在意,她坦诚,在公司时常有人会对她未婚的状态持有疑惑,但她都大气回应:“只有贫穷才会使独身者受到公众的蔑视,我要做个有钱的大龄‘盛’女。”

  单身明显违背传统对女性的期望

  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上述3位女性并非个例。

  有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仅为46万,2000年超过了154万,2015年攀升至590万;其中,30岁至34岁的女性未婚率从0.6%攀升至7%。

  有学者认为,从逐年提高的单身比例和同时升高的离婚率来看,早婚似乎并不能保证持续美满的家庭生活,而单身、晚婚亦未必是失败的象征。

  刘轩睿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他接触过的案例中,3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对感情和婚姻的态度相对年轻一代更看重质量,很认同感情宁缺毋滥,因此,在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时,她们更多的选择是耐心等待。“她们看似条件简单,实际是有很强的内在标准,也有很高的期望,这些造成她们对待感情的态度会更加谨慎和认真。”

  但社会的观念还没有紧跟而上。

  由于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远比西方社会更看重家庭和婚姻的价值,过去认为,家庭承担“种族延续”的功能,女性重要的社会角色是“妻子”和“母亲”,主要的社会责任是“伺候丈夫”和“为家庭服务”,因此,从传统观念角度看,单身女性明显违背了社会的期望。

  当前女性为什么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如此困难?刘轩睿认为,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造成的。“结婚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事,女性在选择婚姻时会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声音,女性在当今社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女性不仅要有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当有了孩子后,女性的关注点更多在孩子身上,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相对来说就比较奢侈。”

  此外,正如人们常常听到的对女性单身的解释,“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而忽视自己的终身大事”“过分理想化”等,把单身的责任归于女性本身,从而造成社会大众对单身女性“挑剔、不好相处”的刻板印象,加剧了对单身女性的歧视和压力。

  不少学者提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理应接受不同状态的人。

  木子期待像自己一样的人,可以被朋友、社会所包容:“我们也只是想追求幸福的普通人而已。”

无忧岛网旗下自媒体平台有 (原无忧岛资讯)无忧岛数码家电 欢迎您的关注。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40312.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