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转载 网络  2020-03-21 12:36:21  阅读 1121 次 评论 0 条
 

无论是对于看球还是撸串,啤酒似乎都是一种必需品:解渴、有汽、有酒精,而且还不贵。这可以说是男人最简单的满足感来源之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常见大牌的啤酒“真难喝”、“有马尿味”——以前这种评论多来自于女性朋友,但随着近年来国外中高端啤酒(尤其是美式精酿IPA)的引入,一些国产和美式大品牌啤酒的“老粉”也开始有这样的感觉:“以前我特么喝的都什么玩意?!”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张

这种“什么玩意”的准确说法叫(美式)淡拉格(American Pale Lager/Pilsner)。无论是小时候九毛钱一瓶的本地啤酒,还是美国大牌蓝带/百威/银子弹们,市面上大部分国产和美国啤酒都属于这个类别。这些年中高端品牌和精酿小厂发展迅速,大牌们的销量增长却陷入停滞,说明识货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但尽管如此,淡拉格在美国依然能占据啤酒市场的一半左右,在国内可能还会更高些。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2张

世界啤酒产量的一半是由五大巨头包办的

所以淡拉格究竟是什么来头?作为成熟的消费者,我们真的应该抛弃大牌投向精酿吗?今天就来掰扯一下。

短缺时代的将就

美式淡拉格的原罪在于,它的发明完全不是为了改良品质或者适应消费者需求,而是偏执+将就。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3张

捷克原版的百威和美国那个百威完全是两个味

啤酒分两大类:艾尔(ale)和拉格(lager). 两者工艺上有些差别(比如拉格是底层冷发酵,艾尔是上层热发酵),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传统啤酒产地中,英国和比利时偏向艾尔,德国捷克等中欧国家喜欢拉格。德国移民到了美国想喝“家乡味”,就自己建厂生产拉格——美国的几个传统大牌,创始人几乎全是德国移民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4张

蓝带的创始人帕布斯特就是其中之一

这时问题来了,要想做出好的拉格,需要用到二棱大麦,而美国当时种的主要是六棱大麦,后者含糖量偏低,蛋白质含量却偏高,非常不利于制作啤酒。对此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额外加入玉米之类的高淀粉原料弥补含糖量的问题。另外好的拉格必需的麦芽当时也比较金贵,所以厂商就选择尽量少加。这些工厂主们大概是觉得当时的中欧老乡们都在做苦力,对啤酒要求不会多高,便宜量足就行了。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5张

二棱和六棱大麦

但这却开启了万恶之源,拉格的初衷就是把酒做清好让人细品麦香,麦子和麦芽是拉格的灵魂。这就像一个美女,欧洲拉格本来是要去掉遮盖让有情人欣赏,结果美国人把灵魂也顺便抽走了,只留下一个……充气娃娃。

我国的情况也很类似:以前很多地方的啤酒每瓶都不到一块钱,但对普通人来说这依然很贵,因为当时的月工资都不过百;很多人都有小时候都有帮家里大人退空酒瓶的经历,而在一些地方酒瓶钱都要省——以前是有人用塑料袋打啤酒的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6张

现在一些地方也有,不过更多是种怀旧

而且美国人缺合适大麦、缺麦芽的问题我国也有。当时各地酒厂都在因陋就简,在啤酒原料里加大米、加高粱,就为了让酒能正常发酵。所以国产老牌的啤酒往往很寡淡,还有一股诡异的糖浆甜味(不了解的请想象一下刚打完葡萄糖吊瓶后的尿味)。当时物流条件也不好,酒被阳光照到导致成分分解,形成更多异味。很多人所谓的马尿味听起来离奇,但绝不是空穴来风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7张

有种嘲讽淡拉格的说法:“美国的啤酒是德国人尿出来的”

不过美国后来富了,中国现在也不是穷到普通人喝不起啤酒,但两国的大品牌啤酒怎么还是这样

快消时代的敷衍

中美的确都不再处于短缺时代了。但是短缺时代之后是快消时代,这又给淡拉格提供了新的舞台。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8张

快消时代里,品质只要合格就行,特色更是无关紧要。于是对于那些整合之后的啤酒大厂来说,做广告做渠道都比做好酒重要,特色更是无谓的成本——能一个爆款所有人都喝的惯才好。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9张

快消时代,就算你滴酒不沾,也总会看到这些广告

而淡拉格正好符合快消的要求:易生产意味着工业化生产分销好做,淡和千篇一律的啤酒虽然不好喝,但相应的也很少会有人真的完全喝不下去。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魔幻的现象:在21世纪,中美两国的啤酒大厂依然像以前那样敷衍着消费者,让我们喝十九世纪或者计划经济时期“将就”出来的东西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0张

现在的国产大路货和当年没什么本质区别,有的甚至不如

好在近些年情况也在变化,在意品质生活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了,啤酒不再只是看球和撸串的辅助,似乎短缺时代和快消时代之后,“品质时代”就要来了?

怎样才能进入“品质时代”?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1张

对于啤酒爱好者来说,精酿的兴起的确是很好的趋势。美国精酿始于上世纪70年代开放家庭作坊酿啤酒的许可,兴盛的标志则是前几年印度式淡色艾尔(IPA)的风行。国内的这一风潮大概始于十年前,现在小啤酒坊也已经十分兴盛。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2张

但是现在所谓“精酿”也逐渐成为被滥用的概念,只要是产品线里稍微高端的,就扯起精酿的大旗。精酿原本是要通过小厂小批量来满足更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现在精酿在很多场合只是个用来玩的概念,是快消的延伸,跟品质或个性化都没有必然联系。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3张

当在味千拉面里都能点到精酿,它还算是“精”酿吗?

其实如果要让自己对啤酒的品味超越快消时代的浮躁,开启品质消费的大门,概念和形式往往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如果只把啤酒当成一种附属品,关注点都在吹牛看球撸串上,人们往往也就不会在意喝的究竟是什么。对于淡拉格大厂来说,这种消费者是最好糊弄的。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4张

这也是为什么百威的“脑残”广告Wazzup成了业界经典

这里当然不是说啤酒不能用于朋友聚会和看球撸串。只是在这些场合,人们最在意的显然不是啤酒。而对于任何酒乃至任何吃喝玩乐来说,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首先就要在意它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5张

人生三问:我是谁?这是哪?我在喝啥?

所以说品质生活中的啤酒,不一定要有什么逼格多高的厂牌。更重要的是自己能沉下心,去细品一种啤酒的特质:麦汁麦芽风味如何?啤酒花品种有何特点?添加的辅料带来了怎样的风味?而这些品味里最重要的,就是啤酒能和你产生怎样的共鸣。这样当你和三五朋友走进啤酒馆、点一板精酿时,就不会是出于跟风,也不再是酒保眼中的冤大头。当你在以放松的身心去欣赏啤酒,也就成了一个会享受生活的品鉴者。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6张
为什么中美很多大牌啤酒那么难喝? 消费与科技 第17张

能不追概念而去耐心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啤酒,这在快消时代似乎很难。但它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起点,那就是仔细体会自己的下一杯,或许你的最爱就在下一杯里等着

喜欢无忧岛网?请直接搜索引擎——无忧岛网即可找到我们,并通过浏览器打开(不要使用微信浏览器)

本文地址:http://wydclub.com/post/42401.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