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年前,有一个词特别火,叫作“空心病”,它是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博士提出来的概念。他发现,在北大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这种看上去是抑郁症的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往往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可是,治疗抑郁症的常规手段,吃药、咨询,甚至无抽搐电疗,在这类人群身上都失效了。
徐凯文博士觉得,并不能简单地用抑郁症来看待这个在北大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于是,“空心病”的概念应运而生。它的核心根源是价值观的缺失:这帮全国最为优秀的孩子,当他们失去高考这个唯一的目标之后,来到多元文化、多种选择的大学生活中时,他们全部的力气都不知道往哪里使。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为何会“空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来自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那些被扭曲的经历。
最近,电视剧《小欢喜》热播,讲述的是几位高中生和他们的家庭如何面对高考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学霸叫英子,她的成绩可以冲击清北,可是一心只想研究天文,把目标定为全国天文学最好的南京大学。
高三的誓师大会上,全体同学在气球上写自己的愿望,一起放飞。英子写的是“CNSA”,妈妈一脸迷惑地问:“这是什么东西?”英子气恼地说:“这是我的梦想,不是东西。CNSA全称叫中国国家航天局,可厉害了,里面都是院士和大科学家。”
媽妈给这一切泼了冷水:“高考之际以学习为重,这些什么爱好,火箭这些,以后再说。”于是,妈妈在气球上写了“清华”,还要求英子写上“700分”。母女二人争执不下之际,气球爆炸了。
现实中,大多数十六七岁的学生处于发展心理学家称作“寻找自我同一性”的阶段。他们的理想目标可能模模糊糊,甚至带有一些幻想的性质,大多是脆弱不堪的。如果像英子那样遭受打击,大部分少年的理想往往会像气球爆炸一样,在萌芽中就破碎了。
2019年7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首次发布了《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这是首次针对00后专业兴趣的全面调查。有意思的是,新一代年轻人更具理想主义精神,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文科同学最喜爱的专业是历史,理科同学最喜爱的专业是心理学。这两个专业在2018年就业排行上属于最难就业的“红牌专业”。
另外,文科同学兴趣最低的专业包括了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近年来可以实现高薪就业的热门专业,理科同学兴趣最低的专业也包含了轮机工程、交通工程、石油工程等各类职业发展前景不错的热门专业。
00后们似乎“任性”地追求那些无法获得高收入、高回报但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学科。可是,当他们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要面对理想与现实、自我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极大冲突,要面对英子那般,理想的气球上能否同时容纳CNSA和清华的巨大冲突。
“空心病”或许就是这样来的——少年们在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寻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精神世界,而社会的压力把这一切打碎,让他们不得不屈服,来到清北,看似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实则放弃了真正想追求的东西。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无忧岛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